文档详情

手术室心肺复苏操作流程.docx

发布:2025-03-26约1.61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术前准备

人员准备:手术团队成员需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有序开展抢救工作。

设备和物品准备:确保手术室配备功能完好的心肺复苏相关设备和物品,如除颤仪、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套件、急救药品等,并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随时可用。

操作流程

快速评估

环境评估:虽然手术室环境相对安全,但仍需快速确认周围有无潜在危险因素,如电源、氧气等设备是否正常,避免二次伤害。

患者评估:立即判断患者意识状态,通过呼喊、轻拍患者肩部等方式,观察有无反应;同时观察患者胸廓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声音,用面颊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有无气流,判断呼吸情况;触摸颈动脉搏动,判断有无心跳。若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程序。

呼救与启动急救系统

立即呼叫手术室内其他人员协助,并通知麻醉科医生、外科医生等相关人员参与抢救。同时,安排专人拨打医院内部急救电话,请求进一步的支持和帮助。

胸外按压

患者体位:让患者仰卧在手术台上,确保身体处于水平位,背部有坚实支撑。若患者躺在可调节手术台上,应将手术台调至水平状态。

按压部位:施救者站在患者右侧,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另一只手重叠其上,手指交叉紧扣,双臂伸直,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

按压频率和深度:按压频率应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过程中要保持节奏均匀,避免忽快忽慢或深浅不一。

开放气道

在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立即开放患者气道。首先清理患者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异物,如有假牙应取出。然后采用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即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向后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上抬起,使气道伸直。

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施救者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的鼻孔,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嘴紧紧包绕患者的嘴,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时间持续1秒以上,观察到患者胸廓有明显起伏即可。吹气完毕后,松开捏鼻的手指,让患者胸廓自然回缩,排出气体。按照按压与呼吸30:2的比例循环进行操作。

除颤

若手术室配备除颤仪,应尽快使用。在等待除颤仪到来的过程中,不要停止心肺复苏操作。除颤仪到位后,按照操作说明进行除颤。一般先进行一次电击除颤,然后立即继续进行心肺复苏,5个循环后再次评估患者情况,必要时可重复除颤。

高级生命支持

医院急救医生到达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包括建立静脉通道,进行静脉输液,维持血容量;使用心三联(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及呼三联(洛贝林、尼可刹米、回苏灵)等药物,维持心跳呼吸;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等。

评估与监测

定期评估:每进行5个循环的心肺复苏操作后,需暂停操作,快速评估患者的意识、呼吸、心跳等情况。评估时间应控制在10秒以内,避免按压中断时间过长。

持续监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按压部位准确:施救者要牢记两乳头连线中点这一关键位置,并且在按压过程中保持双手位置稳定,不要随意移动,避免按压错误部位导致并发症。

按压姿势与力度:按压时的姿势要正确,双臂必须伸直,依靠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用力。同时,要严格控制按压深度在5-6厘米,避免因按压幅度过深或频率过快导致肋骨骨折、内脏损伤等并发症。

观察患者反应:在实施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要时刻留意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出现自主呼吸、心跳恢复、面色转红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心肺复苏,但仍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后续状况,等待专业医疗人员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团队协作:手术室心肺复苏需要手术团队成员密切协作,分工明确,确保各项操作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

记录与报告: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要详细记录操作时间、用药情况、患者反应等信息,并及时向相关上级医生报告抢救进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