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实质: 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过程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步被卷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四、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仍占主导地位)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步被卷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①倾销商品(洋纱、洋布输入) ——“纺”“织”分离、“耕”“织”分离 ②掠夺原料(收购农产品) ——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 ①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劳动力、市场、原料) ②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阻碍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材料一:“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洋布“副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类别 1843年 1860年 生丝 1400担 69000担 茶叶 13万担 153万担 材料二:“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五、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 2.目的: 3.指导思想: 4.旗号: 5.代表人物: 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入侵等) ①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②直接目的:镇压人民的反抗(太平军、捻军) ③抵御外来侵略 ④自强、求富(富国强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中央代表:奕訢 洋务派地方代表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主张:不改变封建制度 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 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 五、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 6.措施:工业、军事、教育 ⑴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⑵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辅助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⑶建立近代海军(北洋舰队实力最强) ⑷创办新式学堂和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人才。 天津机器局 江南制造总局 安庆内军械所 福州船政局 开平煤矿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建立近代海军 北洋水师 福建水师 南洋水师 威海卫、旅顺大连 福建马尾 上海、南京 自德国订购的“定远”、“镇远”号铁甲舰,号称“亚洲第一巨舰” 创办年代 名 称 类 别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 1862 京师同文馆 外 语 1863 上海广方言馆 外 语 1866 福州船政学堂 军 事 1880 天津水师学堂 军 事 1885 天津武备学堂 军 事 1876 福州电气学塾 科 技 1880 天津电报学堂 科 技 1872年,首批30名赴美留学幼童 开近代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留学教育的里程碑 “万里蹈海赴花旗” 自1872年始,共计120名幼童先后赴美留学,返回祖国后,多数成为国家有用之材,其中有7人在中法、中日战争中为国捐躯;1人成为日后的国务总理;2人成为外交官;2人当过海军元帅;14人成为海军军官;14人为铁路专家及官员;9 人为矿冶专家…… 詹天佑 著名工程师 唐国安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 唐绍仪 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这些留美学生回来后,绝大多数人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才 五、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 7.结果: 8.评价: ⑴性质: ⑵意义: 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惨败) 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 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工业、军事和教育的近代化) 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③培养了一批科技外交人才。 ④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⑤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促进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 五、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 8.评价: ⑶局限性: 只是学习西方的科技和工业(器物层面),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上的落后性,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 梁启超《变法通议》:同治初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