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推进大数据审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层推进大数据审计存在的困难
及对策建议探讨
大数据时代,政府审计信息化也在与时俱进。国务院提出审计机关要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要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加大大数据的利用程度,充分利用大数据助力审计“全覆盖”的实现。
一、我市推进大数据审计的措施准备。
(一)机制层面保障信息化建设。一是机制不断成熟。2002年印发第一个信息化管理制度《xx市审计局信息化设备管理办法》。之后,《xx市审计局计算机审计工作实施办法》《xx市审计局信息化办公操作手册》等制度相继出台。二是经费得到财政保障。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市审计局已把每年度的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中,并且每年都争取了信息化建设的省补、市补资金。
(二)信息化机构充分对接各业务部门。一是机构日益壮大。已成立办公室内部“信息中心”,由4名计算机专业人员组成;多渠道引才,新招事业编制计算机专业人才3名。二是信息化全覆盖。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派驻到各个业务科室,实行双重管理,编制上属于信息中心,工作上归口各审计业务科室管理。
(三)强化培训打造高端大数据审计人才高地。一是强化培训。广泛组织审计人员参与高等审计机构举办的各种信息技术培训课程,采用“以点带面”的办法,推动审计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扶优培尖。着重培育信息化审计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多次获得上级评选“信息化组织推进先进单位”荣誉。计算机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历练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四)因地制宜自主开发实用平台和应用。立足审计署通用的审计软件,因地制宜地自主开发出能够适应本地审计工作实际的审计模型、系统应用和数据平台。自2006年起,先后自主开发了“局域网法规库”“行政事业单位房产专项调查系统”“xx市专项审计调查平台”“数据式审计平台建设(BI系统)”等,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并具有特色的审计数据分析平台。
二、基层推进大数据审计的困难。
(一)大数据审计理念和模式尚未形成。一是现环境审计理念与大数据审计理念有明显差距。审计主要是对一些小量数据开展各种数据分析,谈不上大数据的审计数据分析。二是当前审计工作模式与大数据环境不适应。审计系统只有加强与审计系统外部的各行各业沟通与联动,通过利用政府其他部门的数据共同推进审计工作,尤其对基层审计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大数据平台体系还不完善。大数据处理平台的不完善导致审计数据在不同的部门及不同个人的手上分散存储,浪费了宝贵的审计方法资源。停留在部门内部流动的信息横向流动往往很不容易,有效整合系统内部信息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数据信息分散较为严重,不易取得的数据信息通常分布于法院、公安、通信、金融等多个部门。
(三)大数据高端人才总量不足。一是缺乏大数据高端应用型人才。二是缺少高层次计算机培训的机会。三是普遍存在基层审计队伍老化问题,导致审计业务和信息化两者实现融合的难度很大。
(四)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良莠不齐。一是计算机审计环境遇到颈线。当前仍有一些被审计单位业务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根本没有建立,无法有效地发挥计算机审计的强大功能。二是各单位数据库标准存在差异。由于有些被审单位的数据库系统无法对接审计接口,造成审计机关的审计处理平台无法采集到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数据。
(五)基层审计人均项目多致信息化审计力不从心。基层审计人员不但要按要求完成年初安排的各项审计任务之外,还要参加各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各类活动,另外还要临时被抽到参与市委、市政府牵头的各项督查活动,工作繁多与人员不足矛盾突出。
三、大数据审计助力审计全覆盖的基层思路。
(一)加快转变政府审计人员思维方式。一要努力转变思维方式。不断加大大数据技术投入是一方面,有效改变政府审计人员的工作思路也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二要不断改进数据分析的理念。通过对数据表面错误采取模糊分析进而挖掘本质上的缺陷,最终挖掘出有价值的审计线索。三要强化全局意识加强审计部门间合作。必须采用整个审计部门各科室间、各级审计机关之间通力协作完成审计目标。
(二)改进和创新审计组织模式。一要创新探索扁平矩阵式审计组织模式。建立以项目管理为导向的项目领导小组、以审计项目为基础的组织架构。审计机关高层领导直接面对各项目小组组长,从而建立更加灵活的审计组织模式。二要完善审计质量控制措施。审计管理人员要从审计的筹备、实行、终结三个阶段着手,分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质量控制从而达到改进和创新审计组织模式的作用。三要建立信息化成果奖惩激励机制。制定信息化审计的考核机制,明确职责予以奖惩,并把利用计算机审计情况作为每一年评选优秀审计项目的必要参选前提。
(三)建设大数据审计综合平台。一要搭建大数据综合平台。可以依靠云技术整合出统一数据标准的云服务平台,逐渐实现所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最终建立政府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