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2篇.doc
心理语言学论文篇一
《心理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语言的基本特性,指出了目前英语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所存在的片面性。并结合心理语言学在言语产生、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目前英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期能在英语教学方法上的研究有所突破。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英语教学语言习得
一、心理语言学简介
心理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
言语产生、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三大课题。言语产生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言语产生模型的数据来源、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言语产生模型;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包括:语言发展的研究方法、言语感知的发展、儿童语言词汇、句子的学习及理解、语言的交际用途、儿童语言习得理论;语言理解方面就是研究人们如何理解语言。
二、语言的特性
Carroll(1955)将语言定义为:“astructuredsystemofarbitraryvocalsoundsandsequencesofsoundswhichisused,orcanbeused,i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byanaggregationofhumanbeings,andwhichratherexhaustitivelycatalogsthethings,events,andprocessesinthehumanenvironment.”从中我们可归结出语言的三个特性:结构化(structured)、工具性(usedi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社会现象(catalogsthethings,eventsandprocesses)。
语言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工具。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人类就已经认识到语言是他们用以和环境搏斗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和社会性是紧密相连的,因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在一起生存,语言使人类成功地生活在一起。语言除了能促进感情的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还承载着传递思想、保存文化的使命。
语言的三个特性构成语言的有机整体。一直以来,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试图从理论语言学中找到解决当前教学困境的理论依据,但遗憾的是理论语言学忽略了语言的社会、工具功能,或者说没有整体性地进行语言研究,从这一角度寻求出路很可能只是徒然。
三、语言的学习过程
在搞清楚语言教学教什么以及如何教这一问题的答案前,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如何学,也就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心理语言学对语言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对于正常儿童从一岁左右开始牙牙学语,在五岁左右可以随意自在地与人交谈的这种自然现象,很多人都宁愿接受Chomsky的先天论观点,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专门学习语言的能力(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1972)。LAD理论完全否认语言的工具性和社会性。有关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这里我们仅讨论两个重点:一是母子(或父子)互动中的感情问题,一是儿童掌握语意的过程。
母子之间的感情是一切沟通方式的基石。父母对子女的爱中,有无限的包容、扶持、宽恕和容忍,是这样的爱,使幼小的生命得以茁壮成长;是这样的爱,使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够不畏怯、不沮丧、不挫败地学着使用语言。Chomsky以“再笨的小孩都能学得语言”来支持他的LAD,这实际是母爱的力量所致,正是如此,一个“笨”儿子也照样可以学会母语。虽然不能要求教师对待学生如母待子,但从这点来反省,或许可以得到不少的启示。
儿童在会说话以前,就已经知道如何进行沟通。关于语言理解过程,Church(1961),MacNamara(1972)和Hormann(1981)研究称“儿童是先了解全盘局势后才理解说话者的意思,不是先理解了说话者所用的字、句的意思,再去明白其用意”。可以认为语言(用字)是附属在整个情境意思上的。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当母亲和孩子在玩推拉玩具汽车游戏的时候,孩子在还没有明白推、拉、过来、过去等语词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推过去、拉过来的整个情境和动作的意思。当母亲如果伴着动作说这些词语的时候,由于对整个情境的理解,小孩能够进一步推敲词语所代表的意思进而学会使用它。
这就是语言习得的真正过程,即对整个情境用意的掌握在先,而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解析在后。假如不是这样的话,学习者没有办法掌握语言的变异性和动态性,也没有办法学会字词的多义现象,更没有办法利用语句文辞来表示弦外之音。
很不幸,现代语言教学研究人员并没有根据心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