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针灸学基础74.ppt

发布:2017-09-19约9.5千字共7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经络含义 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2.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孙络、浮络等。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 (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 针刺法又名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工具通过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以激发经气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 1、针刺的工具:临床常用的有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等,毫针是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临床应用最为普遍。见下图。 (2)针刺角度和深度 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一环。 1)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见图6-5。分为以下三种: 直刺:针体与皮肤成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针体与皮肤成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不宜深刺的腧穴。 平刺:针体与皮肤成15度-2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的腧穴。 2)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度或程度。 (3)行针与得气 行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其得气和调节针感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蚁走等感觉。医者指下有沉紧等反应。 (4)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是指能增强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1)腧穴的特性:如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具有强壮作用;少商,十宣具泻实作用。 2)指针刺手法:它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 3)机体状态:能直接影响经气的激发。 (5)留针与出针 1)留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让其在穴内留置一段时间,一般留针10-20分钟。 2)出针:是指出针时一般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执针慢慢捻转并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 6)针刺中异常情况的处理 1)晕针:由于患者体位不适,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针刺时手法过重所致。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出汗,气短。重者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猝然扑倒,二便失禁。应立即出针,安慰患者,躺卧,给饮冷开水,休息片刻可恢复,重者可刺人中,内关,灸百会,关元。 2)滞针:在行针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困难而患者感剧痛的表现。多因患者精神紧张,肌肉强烈收缩造成。安慰患者,消除紧张,加强腧穴周围循按,调整行针手法。 此外,操作不当也会造成弯针、断针、血肿、气胸、感染等情况,因此,过饥或过饱、体弱、孕妇、重要脏器部位等,临床必须细心,谨慎,准确,规范施术,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四节 灸法 以艾叶等燃料做成艾条(炷),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烧灼或熏烤,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常用灸法 (1)艾炷灸 :将纯净的艾绒制成小如麦粒,大如半截橄榄的艾炷,点燃后以施灸,每燃完一个艾炷称一壮。 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A、瘢痕灸: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5-6周后灸疤自愈,愈后尚有疤痕。(例:哮喘用瘢痕灸) B、无瘢痕灸:灸至皮肤红晕不起泡,皮肤无烧伤化脓,不留瘢痕。(用于虚寒性疾病) 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有隔蒜,盐,附片等灸法) (2)艾条灸(艾卷灸):将药物与艾绒掺合后,以细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