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建筑结构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300字.docx
养老建筑结构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录
TOC\o1-2\h\u4834养老建筑结构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
5851.2.1养老机构相关研究 1
6636国外研究综述 1
365国内研究综述 2
245391.2.2建筑光环境相关研究 3
25901国外研究综述 3
5394国内研究综述 3
83901.2.3多目标优化相关研究 5
23218国外研究综述 5
18497国内研究综述 5
1.2.1养老机构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国家较我国更早进入老龄化时代,关于老年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可查到的关于老年建筑的出版物最早可追溯至1943年瑞典出版的《斯德哥尔摩老年人住宅规划与建设》。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机构体系比较完善,较早地出现了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的设计指南与法律法规。
195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住宅研究中心发表了《老人住宅的需求:关于设计标准的研究》,率先提出了关于对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施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议;1965年美国建筑师学会推出《美国老人法》,对老年住宅、养老福利机构和社区计划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设计规定,《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设计指南》指导养老设施的设计过程;2014年美国设施指导协会编著的《养老设施设计与建设指南》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关爱的环境”理念,这里的“人”包括老人、家人与医护人员,养老设施应营造无差别关爱老人、家人、医护人员的物理环境。[2]
日本的养老设施建设源于二战后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1963年日本政府颁布的《老人福利法》开始推行社会化养老,提出了公立的护理型老人福利设施;1970年代制定“五年计划”,兴建养老院、护理院、短期收容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3];1985年正式生效的《老人保健法》使日本老年福祉政策的重心向居家养老倾斜;2001年实施的《高龄者居住法》提出了高龄老人住宅的建筑方法、材料、设备及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随着养老政策法规和社会福利体系的不断完善,日本逐渐形成了服务不同年龄、不同养护需求老人的九种建筑类型:护理型老人福利设施、老人保健设施、介护疗养型医疗设施、护理院、养护老人之家、生活援助小规模老人之家、全自费老人之家、认知症老人之家以及面向高龄者的住宅[4]。
国内研究综述
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20年中,养老机构的相关研究内容逐步细节化、人性化、科学化,注重多学科交叉分析,探索多种影响因素的联动机制。
胡仁禄、马光[5]于(1995)出版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中全面阐述了国内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问题,并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现状因素进行阐述;《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1](1999)对老年建筑面积与尺寸做出基本说明;《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6](2003)对养老机构居住建筑空间的功能、用房及面积配置做出了规定;亓育岱[7](2004)编写的《老年人建筑设计图说》用简图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年建筑居住环境、建筑及设备与室内设施的设计基本要求,以分析老年人的体态特征与心理特征作为研究落脚点,探索老年建筑设计的相关规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倡导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周燕珉[8](2009)编写的《住宅精细化设计》,从宏观上对住宅发展沿革进行阐述,并以老年住宅为专题对住宅设计的要点增加了许多人性化探讨;2010年发布《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9]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明确了相关设施的设计要求;赵晓征[10]撰写的《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老年居住状况、政策和养老设施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现状调查分析,提出适合我国的新型养老模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11]制定了“至2015年,实现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30张”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12](2013)提出“至2020年,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的发展目标;《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2013)》[13]对养老院、养护院、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的建筑设计作出要求。此外还有多位学者就国内外养老设施实例对比、不同介护等级护理机构的类型体系及空间环境设计、医养结合等新型养老模式、促进养老机构高效运营的建筑设计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
1.2.2建筑光环境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综述
20世纪初,由于FrankLloydWright、LeCorbusier、LouisSulli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