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说课稿 2024 -2025学年湘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docx
1.3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说课稿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正数、负数和零的基本概念,以及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包括正数与负数、正数与零、负数与零的大小比较,以及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的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数学抽象能力,通过比较有理数,理解数轴概念,建立数感。
2.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归纳总结大小比较规则,提高推理逻辑的严谨性。
3.增强直观想象能力,利用数轴直观展示有理数的大小关系,提升空间想象力。
4.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熟练运用大小比较规则进行有理数运算,提高运算效率。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理解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并能准确判断有理数的大小。
②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包括正数与负数、正数与零、负数与零的比较。
③能够运用大小比较规则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①在数轴上定位和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理解负数比较的特殊性。
②理解并运用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特别是在涉及多个有理数比较时,避免错误。
③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温度变化、财富积累等,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概念和法则。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比较方法,促进思维碰撞。
3.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技巧。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数轴和有理数,直观展示大小比较的过程。
2.教学软件应用:使用数学软件进行互动练习,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练习:通过在线测试和纸质练习,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组温度变化的数据,如从-5℃升到10℃,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这些温度的大小。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师讲解:介绍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强调正数在零的右边,负数在零的左边。
2.示例演示:通过数轴上的点展示正数与负数、正数与零、负数与零的大小比较。
3.规则讲解:讲解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包括正数大于零、零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等。
4.练习讲解:展示几个大小比较的例子,引导学生按照规则进行判断。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课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问题,并分享解题思路。
3.展示答案:邀请小组代表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如何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补充。
3.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有理数大小比较的要点,强调关键规则。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有-3元,小红有5元,他们谁更有钱?”
2.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并解释原因。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比较的规则。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如何将大小比较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分享,强调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有理数大小比较的规则。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
3.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有理数的历史背景:介绍有理数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整数概念到现代的有理数体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发展的兴趣。
-有理数的应用实例:收集并整理现实生活中有理数应用的具体案例,如金融计算、工程测量、物理计算等,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有理数的性质与运算:提供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如相反数、绝对值、乘除法、乘方等,帮助学生建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