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作业指导书.docx
生产作业指导书
1、作业指导书作用
提到作业指导书,有许多人都会一笑而过,认为这仅仅是一线操作人员所使用的指导文献,其他的想到的相对较少,今天尤其来探讨一下它。
作业指导书是生产作业人员用于指导作业的法定文献,是与作业人员最亲密的文献,因此它的作用是指导生产,由于生产是承载着客户的规定的载体,因此作业指导书也是满足客户规定的技术文献,在产品增值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作业指导书谁来写?谁来审?谁来同意呢?
这个问题是在不规范的企业中,每天争来吵去的,先说说一般企业状况:
第一种是技术包干,工艺工程师写,工艺组长或课长审核,最终是经理同意。
第二种是生产写,工艺工程师审核,工艺经理同意。
尚有无数的第三种、第四种……
目前我们要说的是,对的的、科学的编制仅有一种,在此派生出来的都是近亲,有血缘关系的仅此一种。
工艺工程师编制、质量工程师和生产班组长审核、工艺最高负责人同意。
说说理由:
产品在进行小批量生产的时候,工艺工程师要主导和组织本次生产,俗称B样,必须采用与大批量生产完全同样的条件进行作业,因此B样和C样都必须要有作业指导书,不过B样没C样那么完善罢了。
初步得出结论,B样生产时,工艺工程师是清晰产品的作业流程图以及详细的操作环节的,同步他是连接设计单位和生产作业的枢纽,因此他专业、内行,并且要实践且必须成功,因此由工艺工程师来编制,是合理、合法、合情的。
生产班组长,他是操作人员的管理者,因此他来评审整个流程图及框架性内容是合适的;由他的组员对详细的作业指导书进行评审也是合适的,由于他们详细操作,更清晰实际状况。
质量工程师,必要时有PQC,对作业指导书进行评审,是由于他们要按照此文献对照生产现场的作业,看与否根据文献在进行,假如有偏差,在哪里?应当怎样改善?因此他们需要掌握操作环节和规定,这样才可以对的的履行其职责,他们进行评审也是合理的。
最终是同意,工艺最高负责人是基于工艺设计规范以及从技术和操作层面来系统看待文献有无重大缺失,有无原则性或基础性错误,不对详细把关,仅对整体性负责。
有许多的企业由生产来写或者由质量来写,我都见过,有无问题,当然没有,只要熟悉,只要能操作,都行,但一种部门写,此外部门一定要评审,必要时设备也要参与,这样通过大家评审过的东西才是可操作的。
但法定的编制只能是工艺工程师,其他人写是由于熟悉、时间长、理解,但对于一种新的产品呢,显然从职能和专业角度来看,由工艺工程师来编制是更合适的。
3、作业指导书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
下面是我摘录一家企业的规定,作为参照。
(1)3-1工艺流程图在首页,作业指导书在背面。
(2)3-2企业名称的LOGO,作业指导书标题。
(3)客户型号,企业型号以及作业指导书文献编号。
(4)原则工时、原则人力、原则产能,包括合计以及单份上均需注明。
(5)版本编号及时间。
(6)文献编制、审核及同意人签名。
(7)页码:单份文献编码以及在整个文献中序列,例如第4页共34页。
(8)所需工具、工装、仪器、设备、检具等。
(9)使用物料及数量,含料号、名称、规格、与否UL等。
(10)作业内容及次序。
(11)技术原则及检查原则含参数。
(12)特殊作业规定,例如ROHS物料,例如静电防护。
(13)需要检查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填写的表单。
(14)需要同步使用的其他技术或检查文献,例如图纸、来料半成品成品检查图片和或实物等。
4、相对规范的作业指导书展示
5、尚有哪些人要用到作业指导书?
(1)诸多企业的计划人员一听到客户或业务要产能表,就有些难过,技术没给,只给个大概,生产嘛,每天又没到达,不懂得按哪个来比较靠谱。其实这是应当是在作业指导书的封面上必须要有的,这个封面类似一本书的目录,目录上要清晰标明有关产能的三项数据,分别是:原则工时、原则人力和原则产能,记住这是原则,即相对合理的状况下的成果。但实际上我们的生产人员存在数量、单体技能、整体纯熟度等多种状况的单一或综合性的作用,在原则产能基础上还需要打一种折扣,就差不多是靠谱的数据了,当然这个数据会动态更新,虽然是作业指导书也是动态更新的。
(2)采购人员,每份作业指导书上都会有这个工序用到的物料,都会提及物料使用前的简朴检查,产线过程发现来料不合格,作业指导书上会有对应内容供学习。
(3)质量人员,所有质量人员都是作业指导书的使用者、监督者,首先我们自己要掌握,要指出工人操作的问题,我们自己应当清晰怎样作业的,这样当作业人员做的不对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指出,才可以予以改善意见提出,必要时甚至自己操作给他看,效果肯定会更好某些。
(4)设计人员,虽然工艺是从设计输出转化为制造过程输入,但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设计人员,必须要到现场去看,看什么?看自己工作成果怎样变成产品,做的过程中有哪些设计不到位,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