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结构书本整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结构基础及并行性的开发
1、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答:应用语言机器级M5、高级语言机器级M4、汇编语言机器级M3、
操作系统语言机器级M2、传统机器语言机器级M1、微程序机器级M0
2、翻译:是先用转换程序将高一级机器上的程序整个地变换成低一级机器级上有效的程序然后再在低一级机器级上实现。
解释:在低一级机器级上用他的一串语句来仿真高级机器级上的一条语句或指令的功能,是通过对高一级语言程序中每条语句或指令逐条解释来实现的技术。
3、透明性: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属性从某个角度看不到。
4、对体系结构设计者不透明 P3
5、对组成设计者不透明 P3
6、软硬件取舍的基本原则
答:(1)应考虑在现有的硬件、器件条件下,系统要有提高的性能价格比,主要从实现费用、速度和其他性能要求来综合考虑。
(2)要考虑准备采用和可能采用的组成技术,使之尽可能不要过多或不合理的限制各种组成、实现技术的采用。
(3)不能仅从“硬”的角度考虑如何便于应用组成技术的成果和便于发挥器件技术的进展,还应从“软”的角度把如何为编译和操作系统的实现以及如何为高级语言程序的设计提供更多、更好地硬件支持放在首位。
7、MIPS(百万条指令数每秒)、MFLOPS(百万次浮点运算每秒)
8、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方法
答:由下往上、由上往下、由中间开始
9、软件的可移植性:指的是软件不修改或只经少量修改就可以由一台机器移到另一台机器上运行,同一软件可应用于不同的环境。
10、实现软件移植的技术:统一高级语言、采用系列机、模拟和仿真
11、向上/下兼容:指按某档机器编制的软件,不加修改就能运行于比它高/低档的机器上
12、向前/后兼容:指按某个时期投入市场的该型号机器上绘制的软件,不加修改就能运行于在它之前/后投入市场的机器上
13、模拟和仿真的区别
答:主要区别在于解释用的语言,仿真是用微程序解释,其解释程序存放在控制存储器中;而模拟是用机器语言程序解释,其解释程序存在于主存中。
14、并行性:具有可以同时运行或操作的特性
15、同时性: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16、并发性: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17、并行性等级由低到高:
(1)、指令内部
(2)、指令之间
(3)、任务或进程之间
(4)、作业或程序之间
18、并行性开发途径:
时间重叠——流水线机
资源重复——阵列机
资源共享——分时系统
19、多机耦合
最低耦合:无物理连接、也无共享的联机硬件资源
松散耦合:通过通道、通信线路实现互联,共享某些资源如磁带、磁盘等
紧密耦合:经总线或高速开关互连、共享主存、可实现数据机级、任务级、作业级并行。
20、弗林分类法:
依据:按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多倍性分类。
分类:单指令流单数据流 单处理器计算机
单指令流多数据流 阵列处理机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 宏流水及脉动阵列流水机
多指令流多数据流 不直接共享主存的松散耦合多处理机
第二章:数据表示、寻址方式与指令系统
1、自定义数据表示:标识符数据表示和数据描述符
2、两类描述符的区别:标志符是和每个数据相连的、合存在一个存储单元中;
描述符与数据分开放,用于描述索要访问的数据时整快还是单个的。
3、引入数据表示原则:
(1)、看系统的效率是否显著提高、包括实现时间和存储空间是否有显著减少。
(2)、看引入这种数据表示后、其通用性和利用率是否提高。
4、Rm(尾数的基)
Rm增大:可表示数范围 增大
可表示数的个数 增大
在与Rm=2的浮点数相重叠的范围内数的密度 增大
可表示的精度 下降
运算中损失的精度 减少
运算速度 提高
5、浮点数尾数的下溢处理方法:
截断法、舍入法、恒置“1”法、查表舍入法
6、静态再定位:在目的程序装入主存时、由装入程序用软件方法把目的程序段的逻辑地变换成物理地址,程序执行时、物理地址不再改变。
7、动态再定位:在执行每条指令时才形成访存物理地址。
8、整数边界存储的目的是:在一个存储周期内把数据读出来。
9、哈夫曼编码、扩展编码都不唯一、但是采用完全哈夫曼编码的操作码的平均码长是唯一的。短码不能是长码的前缀。
10、设计RISC的基本原则
(1)、确定指令系统时,只选择使用频度很高的那些指令,再增加少量能有效支持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实现及其他功能的指令,大大减少指令条数、使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