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7-04-19约3.3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剑桥三中 关俊男 (一)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要求之一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作为大气环境的第一课时,我们要弄清的问题包括:1对象:我们在课标中所指的大气指的是人们生活的底层大气——对流层大气的受热状况,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2热源:使大气受热的热源是什么,包括直接热源地面辐射和根本热源太阳辐射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3过程: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需要学生掌握其转化关系,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4地位: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因为大气受热不且不均匀是导致不同尺度大气运动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作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课标要求学生对大气环境相关基础知识十分了解并能够应用,本节课作为大气环境的第一节课是学习以后的相关内容的基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以后相关大气环境问题的学习十分重要。 在必修一教材中,整个第二章按要素不同分别介绍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情况,而大气圈是其中内容较多、难点较多、考点较多以及和其他自然和人文知识联系较多的一部分知识,作为大气环境的第一节课,我们将从宏观上介绍大气层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物质组成,温度变化情况,并介绍一些基本概念,成为以后学习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 目前,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但思维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对于大气圈的相关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并且缺少相关的基本知识,如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遇冷会收缩下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空气密度的变化情况,可以说相关的理科知识缺乏。但也具备了一定的常识,如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等。学生对大气层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有许多天气现象被我们所熟知和谈论,陌生在与我们的学生并不清楚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辐射热交换过程 2、理解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3、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其意义 4、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及其意义 5、学会灵活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大气散射作用原理去解释分析生活生产实际现象或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等原理来解释说明一些地理现象 2、运用大气逆辐射原理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通过探究实验过程的体验,让学生体味实验的乐趣,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体会到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并能灵活运用该原理解释分析生活生产实际现象或问题 4、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习惯,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学生正确资源观与环境观 2、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利用大气逆辐射原理,发展“温室”农业,激发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情怀。 3、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精神和动手能力。 4、让学生体会地理学习来自生活,生活教会地理知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难点: 1、不同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大气的散射作用 (六)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相关现象,引起学生兴趣,用动画展示一些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复习 前面知识 提问:太阳辐射波长分为哪几部分? 能量集中在哪个区域?回答巩固前面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做准备导入新课为什么月球昼夜温差能达到200°摄氏度以上,而地球表面的温差则小得多?思考通过对资料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讲授新课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展示图片:散射示意图 设置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共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2 不同的削弱作用有什么区别?(从大气何种成分完成削弱和削弱针对的波长范围等方面考虑) 总结: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反射——云、水汽浮尘针对所有太阳辐射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对被空气分子等较小物质散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承转:根据不同波长太阳辐射能量情况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情况,太阳辐射让大气变暖了么?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教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