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国际要素流动 李坤望主编《国际经济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国际要素流动 本章结构 国际资本流动 ? 资本流动纯理论 ? 资本流动的效果 国际劳动力流动 生产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的关系 ? 要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相互替代 ? 要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互补关系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 ? 投资者的对外投资行为造成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国际投资,按照投资者对所投资项目的实际控制程度而被划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对所投入的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权的投资。 ?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的投资。 ? 本章在不涉及投资主体和企业行为的情况下讨论资本的国际流动问题,也就是间接投资问题。 一、资本流动纯理论 ? 研究方法:把国际投资看作是一种国际交换,用现在的商品去换取未来的商品。这样,便可以用我们所熟悉的相对价格原理来分析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了。 ? 模型假定 ?两个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甲和乙; ?生产一种商品 X ; ?他们可以在两个时期(今年或明年)中选择生产和消费,如果某人选择今年生产商品,我们就说他在生产“现在商品” ,反之,就说他在生产“将来商品” ; ?每个人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有形资本,如果他增加这一资本存量,意味着他愿意放弃现在商品的生产,而增加未来商品的生产,并减少现在商品的供应。 储蓄与投资 ? 均衡利率水平和资本流动规模的确定 ? 在没有交换的情况下 (无间接投资) ? 存在交换的情况下(有间接投资) ? 上面模型可用于研究两个国家间的资本流动 ?如果甲是美国人,乙是日本人,那么分别把这两个国家所有个人的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沿水平方向加总起来,便可以得到两国的总储蓄曲线和总投资曲线,个人生产可能性边界和个人无差异曲线也可用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来代替。这样,我们对甲乙两人的行为所做的分析便可以直接用来解释美日两国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 ?美国由于购买现在商品而造成的贸易逆差是由其资本账户的顺差来弥补的,它是商品的净购买国,同时也是证券(对将来商品要求权)的净出售国。日本则相反,它用贸易账户的盈余来弥补资本账户的赤字。无交换条件下的实际利率的差别促使日本向美国出售现在商品,并用所获得的资金从美国那里购买对将来商品的要求权(金融证券),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及其他障碍的话,这一过程将一直进行到美、日两国的实际利率相等为止。 二、资本流动的效果 总效用水平的提高 资本流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 第二节 国际劳动力流动 在商品、资本和劳动力三者的国际流动中,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最困难的 。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主要还是经济因素。 劳动力的流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 ?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现移居美国的移民在获得工资收益上的几个特点: ?移民在某一比较集中的地区工资水平要高于移民比较稀少的地区; ?移民时间比较长者工资水平高于较短者; ?移民受教育程度高的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工资水平要高; ?白种人移民比黑种人移民和黄种人移民收入水平高; ?一般而言,移民的工资水平低于原居民的工资水平,即比较而言,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移民的第二代人比第一代的工资水平要高。因此实际上在移入国家,工资水平远不是完全统一的。 第三节 生产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的关系 要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相互替代 一般说来,商品流动和要素流动都会对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产生影响,因此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商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的作用是趋于均等的。 从这一角度出发,商品流动或要素流动存在着替代关系。1.在H-O-V模型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完全的自由贸易和完全的要素流动都会实现全世界生产的最优配置。2.在存在贸易限制的条件下,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也会实现各国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从而消除贸易产生的基础。3.在存在要素流动限制的条件下,贸易的自由化最终也会实现各国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消除要素跨过流动的基础。 存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差异条件下,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1.由于两个国家在同一行业内的生产技术不同,因此其要素的生产效率也不相同。2.在要素流动封闭条件下,要素生产效率的不同导致各个国家要素相对价格的不同。3.在要素流动开放条件下,要素将从收益低的地方流向收益高的地方,而这种流动本身又会加剧贸易流动的基础。4.在上述条件下,要素流动的结果使得每个国家出口部门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存量都会增大。这反过来会强化H-O-S模型中贸易发生机制的基础。 结论:在生产技术条件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要素流动和商品流动之间不仅不是相互替代的,而且是互补的,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会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 * * 相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