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3氨基酸类物质的紫外光谱分析和定量测定.docx

发布:2017-04-23约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3 氨基酸类物质的紫外光谱分析和定量测定 汪洋洋p一、实验目的 (1)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与基本操作。 (2)学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绘制及定量测定方法。 (3)了解氨基酸类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属于吸收光谱法,分子中的电子总是处在某一种运动状态中,每一种状态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属于一定的能级。电子由于受到光、热、电等的激发,从一个能级转移到另一个能级,称为跃迁。当这些电子吸收了外来辐射的能量,就从一个能量较低的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量较高的能级。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线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如果改变通过某一吸收物质的入射光的波长,并纪录该物质在每一波长处的吸光度(A),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这样得到的谱图??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当一定波长的光通过某物质的溶液时,入射光强度I0与透过光强度It之比的对数与该物质的浓度c及厚度b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 (一) 式(一)为Lambert-Beer定律,是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基础,其中T为透光率(透射比)。 物质的吸收光谱反映了它在不同的光谱区域内吸收能力的分布情况,不同的物质,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吸收光谱也不同,可以从波形、波峰的强度、位置及其数目反映出来,因此,吸收光谱带有分子结构与组成的信息。 氨基酸类物质的一个重要光学性质是对光有吸收作用。20种氨基酸在可见光区域均无光吸收,在远紫外区(220 nm)均有光吸收,在紫外区(近紫外区)(220 nm—300 nm)只有三种AA有光吸收能力,这三种氨基酸分别是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因为它们的结构均含有含有苯环共轭双键系统。苯丙氨酸最大吸收波长在259 nm、酪氨酸在278 nm、色氨酸在279 nm,蛋白质一般都含有这三种氨基酸残基,所以其最大光吸收在大约280 nm波长处,因此能利用分光光度法很方便的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本实验将对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三种氨基酸进行光谱测定及相关定量测定。 三、仪器和试剂 1 仪器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3600或UV-2401);分析天平; 0.5 mL、1.0 mL、2.0 mL移液管若干;10 mL带塞比色管若干。 2 试剂 标准溶液(a): 2.0 g/L的苯丙氨酸溶液; 标准溶液(b):0.4 g/L的酪氨酸溶液; 标准溶液(c):0.4 g/L的酪氨酸溶液(所有溶液均用去离子水配制);酪氨酸待测样。 四、实验步骤 (1)分别移取标准溶液(a)(2.0 g/L,1.0 mL)、标准溶液(b)(0.4 g/L,1 mL)和标准溶液(c)(0.4 g/L,0.4 mL)标准溶液于10 mL比色管中,用去离子水稀释、定容、摇匀,待用。 (2)分别移取0.00、0.5、1.0、1.5、2.0 mL标准溶液(b)于5个10 mL比色管中,并用去离子水稀释、定容,摇匀,待用。 (3)双击分光光度计图标“UVProbe”,出现软件界面,点左下角“连接”,系统开始自检,等系统自检结束。预热15-30分钟。待仪器稳定后方可使用。 (4)在光谱测量模式下,以去离子水为参比溶液,分别绘制步骤(1)中各溶液在200~350nm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并记录各标准溶液的λmax 。 (5)在定量测定模式下,以去离子水为参比溶液,测定步骤(2)中的各标准溶液在λmax处的吸光度。 (6)在步骤5同样条件下,测定未知样品溶液在λmax处的吸光度。 五、数据处理 (1)将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溶液的吸收光谱叠加在一个坐标系中,比较它们的吸收峰的变化,说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色氨酸的的吸收系数更大,如图:酪氨酸,色氨酸,色氨酸的共轭范围更广,所以紫外吸收更强烈。 (2)以上述步骤6测得的各标准酪氨酸溶液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相应的浓度为横坐标绘制工作曲线,再根据未知溶液的吸光度,利用标准曲线求出待测样浓度。 样品 ID,类型,浓度,WL278.0,注释 un,Unknown,23.025,0.181, 即样品的浓度为23.025。吸光度为0.181。 六、思考题 (1)本实验是采用紫外吸收光谱中最大吸收波长进行测定的,是否可以在波长较短的吸收峰下进行定量测定,为什么? 答:选择最大吸收波长测定是因为封顶平缓,波长的微小改变对吸光度影响不大,以减少误差。 (2)被测物浓度过大或过小对测量有何影响?应如何调整?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答:过大会超过检测器的检测范围,出现平顶峰,过小,信号太弱。最好是调整溶液浓度。?如果是定量分析,标准曲线不遵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