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 .pdf
论我国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
引言
就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就业歧
视问题一直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就业歧视不仅侵犯劳动者的合法
权益,还阻碍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因此,我国对就业歧视问题的法
律调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调控措施,
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和不足。
一、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定义和禁止
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问题有明确的界定和禁止规定。根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雇主不得因劳动者的性别、民
族、宗教信仰、残疾等原因,对劳动者进行与招聘、录用、工作岗位
安排、职称评定、职务聘任、职业资格认定相关的任何歧视行为。此
外,我国《反就业歧视法》明确规定了对就业歧视的情形和制裁措施。
二、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调控措施
1.立法制度建设
我国针对就业歧视问题,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实施调控。除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反就业歧视法》之外,还有一系列相关法
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极大地提
高了我国对就业歧视问题的调控能力。
2.建立监督机制
为了确保法律的实施,我国设立了相关监督机构,如劳动监察机构、
妇女权益保障机构、残疾人保障机构等。这些机构负责监督和调查就
业歧视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并为受到就业歧视的劳动者提供
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
3.法律救济与赔偿机制
我国法律为受到就业歧视的劳动者提供了法律救济和赔偿机制。劳
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行政处理程序,向劳动争议仲
裁委员会和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申请救济。同时,劳动者还可以向法院
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其因受到就业歧视而遭受的损失。
三、我国法律调控就业歧视的效果和不足
1.效果
通过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法
律的制定和实施,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就业歧视的严重性,并且愿
意采取措施来禁止和打击就业歧视。另一方面,法律的实施,强化了
雇主对就业歧视的警惕,提高了对雇主的约束力,从而减少了就业歧
视的发生。
2.不足
虽然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调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就业歧视行为常常隐蔽且难以证实,给调查和
证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对就业歧视的惩罚措施不够力度,制
约了对违法行为的有效打击。而且,法律救济和赔偿机制在实际操作
中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对劳动者的救济和维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
用。
结论
我国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立法制度建设、
监督机制和法律救济机制等措施,我国在调控就业歧视问题上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就业歧视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我们需要
继续完善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调控,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的监督和打击,
为受到就业歧视的劳动者提供更好的法律救济和赔偿渠道,进一步促
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