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直肠癌行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的观察及患者肛门功能评估.pdf
低位直肠癌行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的观察及患者肛门功
能评估
摘要:目的:观察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及其肛门功能评
估情况。方法: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78例,
对照组(行开放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
患者各3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肛门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
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P<0.05)。对照组、观察组肛门功能良好率为
84.62%和87.18%(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25.64%和7.69%(P<0.05)。结
论: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肛门功能,而腹
腔镜手术的创伤小、恢复快,较开放手术更具优势。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肛门功能
低位直肠癌是直肠癌的常见类型,约占70-80%。目前,直肠癌的治疗以外科
手术为主。随着人们对直肠癌病理改变的深入研究,保肛手术逐渐成为临床关注
的重点。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实现极限保肛方面有确切效果,但传统手术需经肛
分离,视野较小,费时又费力。然而,经腹延续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神圣平面”,
至肛提肌裂孔处的内外括约肌间进行分离,实现经腹括约肌间切除,可为低位直
肠癌的治疗及保肛提供更多便利[1]。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
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为对象,采用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疾病,同时通过对开
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观察、比较,进一步探讨了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最佳方
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1.1
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共78例,其中39例行开放
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设为对照组;另39例行腹腔镜经腹括约肌间切除术,设为观察组。
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57.2±8.6)岁,肿瘤大小(2.6±1.4)cm;肿瘤病理TNM
分期:0期6例,I期13例,II期9例,III期11例。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
(57.6±8.5)岁,肿瘤大小(2.7±1.3)cm;肿瘤病理TNM分期:0期5例,I期12例,II期
10例,III期12例。经统计学检验,各组基线资料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方法1.2
经腹分离括约肌间:分离至直肠系膜尾部附着缘时,用钛夹在直肠壁外标记,若肿瘤下
缘与肛提肌裂孔距离<2cm,须将肛尾韧带腹侧层切断,对肛提肌裂孔处的括约肌间隙进行
分离。锐性分离肛提肌裂孔内包绕直肠无系膜的耻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分离达齿状线水平
时可见痔核。分离括约肌间隙至肿瘤远侧2-3cm,保证远切缘达2cm。
直肠或肛管的离断吻合:经吻合器切断远端肠管,骨盆狭小、肥胖、经吻合器闭合切断
不能保证远切缘者经会阴放置LoneStar拉钩,直视下对远端直肠进行缝合,距肿瘤下缘1-
2cm横行切开至内外括约肌间隙,经肛行手工结肠肛管端端吻合。
预防性肠造口:常规行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或结肠袢式造口,辅助化疗者在结束化疗后
1个月行造口关闭,未辅助化疗者在结束化疗后1-3个月行造口关闭。
观察1.3指标
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
生情况。参照Williams标准[2]评估术后肛门功能:干、稀粪及排气控制良好为A级;干、稀
粪控制良好,排气自控困难为B级;干粪控制良好,稀粪控制欠佳为C级;稀粪无法控制为
D级;干、稀粪控制困难为E级。A、B、C级为功能良好,D、E级为功能不良。
统计学1.4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比有
显著性差异则P<0.05。
2结果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的对比2.1
对照组手术时间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1。
两组术后肛门功能评估情况的对比2.2
对照组肛门功能良好率为84.62%,观察组肛门功能良好率为87.18%,两组对比无统计学
差异(P>0.05)。见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2.3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