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化》处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这一单元是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课程标准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由于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均为本课重点内容。
难点:本课的知识点较多,时间跨度大,难于较为透彻地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教师播放歌曲《夜上海》并播放老上海的一些图片如:
教师出示图片
伴随着图片的滚动教师讲解:一曲《夜上海》彷如时光流逝,让我们回到了20世纪初的上海,近代上海的变化源于西方先后经历了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不断入侵,西方的先进科技、思想、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了解近代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阿毛一家,走进百年前的上海。
【设计意图】通过阿毛一家的发生的几幕生活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
(1)教师:阿毛的哥哥要来上海,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学生1步行
学生2骑马、划船
学生3坐火车……
教师:出示轿子、独轮车、划船的图片,在近代中国,百姓出行选择的这些交通工具主要是以人力和畜力。随着列强对中国的入侵,西方的交通工具也开始传入中国。
结合课本和学生课下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黄鹄号”轮船和淞沪铁路。
学生1: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学生2: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搜集资料和讲述,培养学生平时注意搜集历史知识的习惯和提高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师补充:清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是在1881年的唐胥铁路,最开始竟然是用骡车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行走。就像我们看过的一部电影《让子弹飞》的画面一样。
后来胥各庄铁路的修理工人自己动手设计,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命名为“龙号机车”,龙号机车的一声长鸣拉响了中国铁路的第一声长笛也划破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沉寂。
【设计意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增添课堂气氛,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教师点拨:通过唐胥铁路结束马拉火车的景象,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也开始逐渐接受西方近代的科技。
(2)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1、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交通工具与以往的交通工具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学生1动力不同
学生2相对于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一种科技的进步
2、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带来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极大的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教师:近代中国大部分的铁路是列强在中国修筑的,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
学生: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
学生1西方列强利用铁路当做侵略中国的工具,但是我们却不能拒绝,因为铁路的出现体现了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学生2不能,铁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教师总结:铁路等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设计意图】提供史料帮助学生学会从史料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3)教师出示:
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