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x

发布:2024-12-15约7.51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1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

必修课

课程类别

学科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

开课单位

机械基础

授课学期

第五学期

学分/学时

2/32

课内学时

32

理论授课

28

上机学时

0

课内实践

0

实验学时

4

课外学时

32

适用专业

机械电子、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合作办学

是否双语

先修课程

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工程训练

后续课程

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简介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要对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识和几何量的检测方法进行理论讲授和实验验证,培养学生掌握有关互换性生产原则及精度设计、误差测量和测量数据处理,使学生初步具备机械设计的精度设计能力和质量检测能力。

三、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课程目标1.深刻理解互换性的含义,掌握有关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及国家标准,能够根据机器和零件的功能要求,解决与机械产品精度设计相关的工程问题。

课程目标2.掌握测量技术的相关概念,通过实验掌握典型几何量的检测方法,具备合理选择通用计量器具,设计专用计量器具对机械零部件进行检测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计算的能力。

课程目标3.了解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塑造精益求精的工程素质。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3

指标点1-3:能够将机械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用于机械设计、制造等方面复杂工程问题的提出与评价;

1-工程知识

课程目标2

指标点4-2:能够通过构建实验系统,安全科学的开展实验,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研究

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一)课程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绪论(学时数:1学时)

1.课程主要内容

(1)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3)互换性的概念、分类、重要性

(4)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2.重点和难点

(1)实现互换性的条件

(2)优先数系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3.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1)了解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理解互换性原则,了解实现互换性的条件。

(3)了解优先数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教学方式

混合教学:课前线上预习并完成自测;课堂讲授启发、讨论,师生互动;课后查阅相关国家标准及文献,完成课下作业,巩固、拓展课堂内容,为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3奠定基础。

5.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3。

第二单元尺寸的极限与圆柱结合的互换性(学时数:7学时)

1.课程主要内容

(1)极限与配合的常用术语与定义

(2)标准公差系列

(3)基本偏差系列

(4)一般、常用和优先的公差带与配合

(5)一般公差

(6)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2.重点

(1)尺寸精度及配合的选用

(2)孔、轴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难点:尺寸精度与配合的选用

3.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1)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2)理解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实质,了解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基本结构。

(3)掌握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公差与配合、一般公差标准的应用。

(4)熟练查阅标准公差及基本偏差表格,熟练掌握尺寸公差、配合公差带图。

(5)掌握公差与配合选用的基本方法、原则。

(6)培养精益求精的工程素质。

4.教学方式

混合教学:课前线上预习;课堂线下PBL教学法,启发、讨论,师生互动;课后完成课程作业。掌握尺寸精度设计方法,为课程目标1、3奠定基础。

5.支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3

第三单元测量技术基础及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学时数:4学时)

1.课程主要内容

(1)测量与检测的概念

(2)长度基准与量值传递

(3)测量器具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指标

(4)测量方法

(5)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6)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

2.重点

(1)量块的基本知识及应用

(2)用通用计量器具测量工件

(3)用光滑极限量规检验工件

难点

随机误差的处理

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3.学生学习预期成果

(1)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及其主要技术指标。

(2)通过对随机误差分布规律及特点的分析,掌握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

(3)了解工件验收时产生误收和误废的原因,掌握工件验收极限的确定及通用计量器具的选择方法。

(4)掌握光滑极限量规公差带分布的特征、光滑极限量规工作尺寸的设计方法及量规型式的选择。

4.教学方式

混合教学:课前线上预习;课堂线下PBL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