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物研究成果报告指导老师总结.doc

发布:2016-12-13约1.67万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物研究成果报告指导老师总结 篇一:生物技术总结报告 第一章绪论 1.1生物絮凝剂及其优点 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分泌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它是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的,是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的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的水处理剂。由于微生物絮凝剂可以克服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本身固有的缺陷,最终实现无污染排放,因此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正成为当今世界絮凝剂方面研究的重要课题。微生物絮凝剂主要包括利用微生物细胞壁提取物的絮凝剂,利用微生物细胞壁代谢产物的絮凝剂、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絮凝剂和克隆技术所获得的絮凝剂。微生物产生的絮凝剂物质为糖蛋白、粘多糖、蛋白质、纤维素、DNA等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105以上。絮凝剂的分子质量、分子结构与形状及其所带基团对絮凝剂的活性都有影响。一般来讲,分子量越大,絮凝活性越高;线性分子絮凝活性高,分子带支链或交联越多,絮凝性越差;絮凝剂产生菌处于培养后期,细胞表面疏水性增强,产生的絮凝剂活性也越高。处理水体中胶体离子的表面结构与电荷对絮凝效果也有影响。一些报道指出,水体中的阳离子,特别是Ca2+、Mg2+的存在能有效降低胶体表面负电荷,促进“架桥”形成。另外,高浓度Ca2+的存在还能保护絮凝剂不受降解酶的作用。微生物絮凝剂絮凝范围广、絮凝活性高,而且作用条件粗放,大多不受离子强度、pH值及温度的影响,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 目前广泛应用的絮凝剂有以下几类: (一)是无机盐类物质,如铝盐、铁盐,处理效果不理想。(二)其聚合物处理效果虽良好,但用量大,对环境有二次污染。 (三)有机合成高分子类物质,如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等,具有用量少、絮凝速度快的优点,但残留物不易被生物降解,且其单体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和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造成二次污染。 与传统的絮凝剂相比较,微生物絮凝剂有以下的优点:表面积大,转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易变异,分布广等特点,来源广,高效,无毒,可消除二次污染,应用范围广泛,价格较低。 1.2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最早的絮凝剂产生菌是Butterfield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1976年,日本科学家Nakamura j.等人从霉菌、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菌种中,筛选出19种具有絮凝能力的微生物,其中以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uae)AJ7002产生的絮凝剂效果最好。1985年,Takagi H等人研究了拟青霉素(Paecilomyces sp.l-1)微生物产生的絮凝剂PF101。PF101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啤酒酵母、血红细胞、活性污泥、纤维素粉、活性炭、硅藻土、氧化铝等有良好的絮凝效果。1986年,Kurane等人利用红平红球菌 (Rhodococcuserythropolis)研制成功息生物絮凝剂NOC-1,对大肠杆菌、酵母、泥浆水、河水、粉煤灰水、活性碳粉水、膨胀污泥、纸浆废水等均有极好的絮凝和脱色效果,到目前为止,NOC.1仍是已发现的最好的微生物絮凝剂,它具有强而广泛的絮凝活性。NOC.1也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透彻的MBF,有关研究的报导较多。此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葡萄牙、以色列、韩国、朝鲜、伊朗等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对絮凝剂产生菌和微生物絮凝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国外微生物絮凝剂的商业化生产始于上世纪90年代。 近年来,仓根隆一郎主要研究如何降低其生产成本,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用乙醇作碳源,用豆饼、水产废水和牛血取代酵母膏作氮源,培养基价格下降2/3 以上,而所产絮凝剂的絮凝活性仍很高。 我国对于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有关絮凝剂产生菌及微生物絮凝剂的报导日渐多了起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已筛选出来了不少用于制备MBFs的优良菌株。迄今为止,我国尚无微生物絮凝剂成品出售,基本上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且多数集中在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研究方面。我国在实现微生物絮凝剂工业化生产和应用上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我们去做许多工作。 1.3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实验的目的: 1.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和筛选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并进行初步菌种鉴定 2. .熟练掌握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接种的步骤 3. 熟练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实验的意义: 1. 通过学年设计对微生物实验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2. 透彻理解微生物实验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3.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 第2章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1000ml烧杯两个、培养皿5个、1ml移液管1个、10ml移液管1个、250ml三角瓶5个、500ml三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