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1.1底片质量要求 1.灵敏度检查 从定量方面而言,是指在射线底片上可以观察到的最小缺陷尺寸或最小细节尺寸;从定性方面而言,是指发现和识别细小影像的难易程度。在射线底片上所能发现的沿射线穿透方向上的最小尺寸,称为绝对灵敏度;此最小缺陷尺寸与透照厚度的百分比称为相对灵敏度。用人工孔、槽,金属丝丝径作为底片影像质量监测工具而得到的灵敏度称为像质计灵敏度。 6.1.1底片质量要求 底片的灵敏度检查内容包括: 底片上是否有像质计影像,像质计型号、规格、摆放位置是否正确,能够观察到的金属丝像质计丝号(线径)是多少,是否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6.1.1底片质量要求 2.黑度检查 ⑴黑度是射线照相底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JB/T4730标准规定: A级: 1.5≤ D≤ 4.0 AB级: 2.0≤ D ≤4.0 B级: 2.3≤ D ≤4.0 ⑵标准同时规定:如有更亮的观片灯,对黑度D>4.0的底片,也允许进行评定。 6.1.1底片质量要求 ⑶底片的黑度范围还影响照相宽容度(透照厚度宽容度),为扩大应用范围,标准规定: ①X射线透照小径管或其它截面厚度变化大的工件时,AB级最低黑度允许降至1.5;B级最低黑度允许降至2.0。 ②采用多胶片方法时,A级允许双片叠加观察,单片黑度不低于1.3。 ⑷底片黑度测定使用黑度计。最大黑度一般在焊缝中部焊接接头热影响区位置,最小黑度一般在底片两侧焊缝余高中心位置,只有当有效评定区内各点黑度均在规定的范围内,才能认定该底片黑度符合要求。 6.1.1底片质量要求 3.标记检查 底片上标记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相关标准和工艺规定。标记影像应显示完整,位置正确。 常用标记种类有:工件编号、焊缝编号、部位片号、透照日期、定位标记(中心标记、搭接标记或标距带)、返修标记(R1R2)、像质计放在胶片侧的标记等。 标记应放在适当位置,距焊缝边缘不少于5mm。 6.1.1底片质量要求 4.伪缺陷检查 因透照操作或暗室操作不当,或由于胶片、増感屏质量不好,在胶片上留下的非缺陷影像,如划痕、折痕、水迹、静电感光、指纹、霉点、药膜脱落、污染等。上述伪缺陷均会影响评片的正确性,造成漏检和误判。所以底片上有效评定区域内不允许有伪缺陷影像。 6.1.1底片质量要求 5.背散射检查 初次制定的检测工艺或使用中检测工艺条件、环境发生改变时,透照时在暗盒背后贴一“B”铅字,底片评定时未显示“B”字或显示较黑“B”字,不影响底片质量,若显示较淡的“B”字则说明是背向散射线防护不够,该底片应采取防护措施重新拍照。 6.1.1底片质量要求 6.搭接情况检查 底片长度应等于Leff+△L,底片宽度应容纳下焊缝和热影响区的宽度及焊缝两侧所放置各种铅字符号。 7.焊缝影像位置 透照焊缝的部位,必须平行显示在底片的中部,若有“T”子口也要置于底片中间部位。底片不允许有白头。 8.标准要求照相质量的其他要求 如胶片、増感屏、K值、Ug值的限制等。 6.1.2环境设备条件要求 1.环境 ⑴评片室应与其他工作岗位隔离,单独布置。 ⑵室内光线柔和偏暗,一般等于或略低于透过底片光的亮度。 ⑶室内照明应避免直照人眼或在底片上引起反光。 ⑷观片灯两侧应有工作平台放置底片及记录、直尺、黑度计、相关标准等。 6.1.2环境设备条件要求 2.观片灯 观片灯应有足够的光强度,亮度应>100000cd/m2,且所用的漫射光亮度可调。底片黑度≤2.5,透过底片的光强不低于30cd/m2,底片黑度>2.5,透过底片的光强不低于10cd/m2 。亮度应均匀、可调、性能稳定、安全可靠。遮光板应能保障底片边缘不产生亮光的眩晕而影响评片。 6.1.2环境设备条件要求 3.各种工具用品: 放大镜:用于观察影象细节,一般为2~5倍。 遮光板:观察底片局部区域或细节。 直 尺:最好是透明塑料尺。 手 套:避免评片人手指与底片接触,产生指纹、污痕。 文 件:用于记录的各种规范、标准、图表。 6.1.3人员条件要求 担任评片工作的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并通过法定部门考核确认其具有承担此项工作的能力和资格; 2.应具有一定的评片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 3.除了系统的掌握射线检测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焊接、材料等相关专业知识; 4. 应熟悉射线检测标准以及被检测试件的设计、制造规范和有关法规; 6.1.3人员条件要求 5.应充分了解被检测试件的状况:材质、焊接、热处理工艺,以及表面形态等; 6.应充分了解所评定的底片射线照相工艺及工艺执行情况; 7.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8.应具有良好的视力,要求矫正视力不低于1.0,近视力检查应能读出距离400mm处高0.5mm,间隔0.5mm的一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