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ppt]公路工程道路平面交叉设计.ppt

发布:2020-02-26约1.18万字共8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交叉口立面设计原则 二、平面交叉的立面设计 1.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 2.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3.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 4.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也不能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 5.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一致。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凸形地形 凹形地形 分水线地形 谷线地形 斜坡地形 马鞍形地形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 1、方法:包括特征断面法和高程图法。具体如下: 特征断面法-找到交叉口处一些具有特征点位的断面,并计算其上个点的设计标高。 方格网法-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方格网,测出方格点上的地面标高,求出其设计标高,并标出相应的施工高度。-施工放样方便 设计等高线法-在交叉口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网.并计算其上各点的设计标高、勾绘交叉口设计等高线,最后标出各点施工高度。-立面设计形状清晰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把以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既能直观地看出交叉口的立面形状,又能满足施工放样方便的要求。 各方法适用场合: 特征断面法-沥青混凝土路面 方格网法-水泥混凝土路面 设计等高线法-沥青混凝土路面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大型、复杂路面 (1)、计算中心线上相邻等高线的水平间距l1、边线是水平距l2 (2)、绘制等高点 相邻等高线高差 等高距h为 0.02~0.10m 2、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 3、交叉口设计等高线计算线网 ①方格网法 -5*5m或10*10米的方格网线 ②圆心法 ③等分法 ④平行法 方格网法 -正交十字形、T形 圆心法-斜交 平行法-正交、斜交 等分法-斜交 4、交叉口设计等高线计算和画法 特征点的设计标高: 标高计算线上的设计标高- 采用抛物线时: 适用:宽14m以下次高、中 级路面 适用:宽14m以上高级路面 5、勾画和调 整等高线 根据所选立面设计图式和等高距h,把各高程点连接起来,得到初步设计等高线图。 上级 上页 下页 上级 上页 下页 (四)、设计步骤与算例 B A C D 平面交叉设计示例2: 平面交叉设计示例2: (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1. 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 2. 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 3. 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4. 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起考虑。人行天桥或地道可用梯道、坡道或混合式。 第三节 平面与视距设计 一、平面交叉处道路的平面线形 平交范围内两相交道路应正交或接近正交,平面线形宜为直线或大半径曲线,尽量避免采用需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特殊情况下,应保证斜交不小于70°(改建为60°),否则应进行扭正设计。 详见P246图8-17: a、b图扭正成垂直交叉,该法次要道路增加几个曲线段,会成为危险路段,应与减速措施和前置警告标志相结合。 c图为逆错位交叉,右转进入主要道路后,需再左转重新进入次要道路;d图为顺错位。如次要道路交通量也较大时,需要的交织段比较长,应避免采用错位交叉。 e图曲线和切线相交,为避免超高影响,改为正交。最好避免在具有超高的曲线段设置交叉口。 二、平面交叉的转弯设计 为保证右转车顺利转弯,平交口转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形或复曲线,圆曲线半径称为转角(缘石)半径。 不考虑机动车道加宽,转角半径为: 上式中: B—机动车道宽,一般取3.5m; V—取路段设计速度的0.5~0.7倍; μ—横向力系数0.15~0.20; ih—路面横坡度,一般采用2%。 城市单、双幅路,R1值见P247表8-9;三、四幅路交叉口的缘石半径应满足非机动车行车要求。 公路交叉口应满足16m鞍式列车转弯的要求,宜采用双心或三心复曲线。 简单非渠化平交口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