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游褒禅山记教学总结和反思(共10篇).doc

发布:2017-05-09约1.35万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游褒禅山记教学总结和反思(共10篇) :反思 教学 游褒禅山记 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教学总结范文 教学培训心得 篇一:游褒禅山记 教学反思 高一年级候亚争组内公开课 游褒禅山记·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1、能准确朗读《游褒禅山记》全文 2、结合导学案,梳理第一段、第二段中的重点字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第三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经过《兰亭集序》和《赤壁赋》的 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篇文言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仅仅是写景,在写景的同时还议论和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作为一篇游记,仅仅是表现山水之美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 讲解新课: 1、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 (2)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3)文体“记”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 理问题 。 (紧密结合导学案) 2、 解决字词问题 褒禅山 bāo chán 怠而欲出者 dài 始舍于其址 sha 咎其欲出者 jiù 庐冢 zhǒng夫夷以近 yí 有碑仆道 pū 瑰怪 guī 有穴 xu? 无物以相之 xiàng 窈然 yǎo 何可胜道shang 好游者 hào 王回深父 fǔ (找三个小组读字音,老师订正,然后全班齐读) 3、 听录音朗读全文后,全班齐读第一、第二段。 4、 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中的第(二)题 ①解释黑体字词 ②判断句式 (有些句式需要老师引导) 三、 作业布置 课下翻译第一、第二段。 教学反思:实际课堂教学基本完成了这次课的教学设计中的任务,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 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效果很好,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也能准确找到并判断。但从个别安排上看,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要有层次性。另外,教师本身更要注意知识的总结。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篇二:《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_002 《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高中必修的文言文,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由于带着叙事性,游记掌握起来比其他论说性古文要相对容易。但枫叶的学生对文言文普遍存在一种排斥感,而这种排斥感来源于对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畏难心理。正是因为学生怕,所以我就更加坚定了要选择这篇文章的决心。因为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想传达的就是“尽志无悔”,让学生学会克服困难,坚持自我。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游记类散文,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为了巩固学生对游记的概念,我特意让学生演示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游玩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有“游”方有“游记”。如此,也为课堂作了一个较好的导入。事实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因为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并不是所有以地名为记的文章都叫游记,如《岳阳楼记》。文言文的文本分析一直都是教学一重点之一,而理解文章,我认为最离不开的环节就是读,所以在文本分析前,先让学生听读,然后再齐声读,这样,一来解决生僻字词,二来对文本初步感知。再让学生小组去交流对文本的理解,交流探讨,取大家都认同的观点,老师只须稍做引导,文本的层次就出来了,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游山时“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悔”,也透析出了作者提出的无悔良药,即“尽吾志。”作者的经历和思想都摆上桌了,我觉得还不够,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认同体悟作者的这种情感观点成了我思考的又一个问题,于是我设置了让学生“说说你的志与力”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很多学生都提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畏难或者没有兴趣而像王安石一样中途放弃甚至是浅尝辄止的,也有坚持到最后,感谢自己曾经的坚持的。这样一来,学生就充分地收获了一种态度-------“尽志方无悔”不论是做事还是为学。 最后,针对作者提到的“仆碑”也让学生去探讨作者提到它的意义,并结合材料“穿井得人”“三人成虎”让学生学会“深思而慎取”,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概括出研究事物要去伪存真的道理。 教学教学,边教边学。在这次教学中,当我看到学生在我总结时频频点头的时候,我意识到,学生在要求收获快乐的时候,他们更渴望收获知识。古文教学是座山,平地的坦然是他们的希望,而翻山越岭畅然同样是他们心底的渴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