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同时,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历史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历史时空观念,理解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脉络。
2.增强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史料,认识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与制约关系。
3.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分析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特点的成因与影响。
4.激发学生历史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对相关历史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
5.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学情分析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但对明至清中叶这一历史阶段的了解相对有限。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了解,但对明至清中叶的具体事件、人物及文化特点掌握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对历史现象的全面解读和综合评价能力。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有所欠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浅显。
此外,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对课程学习产生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课程抱有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知识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课堂参与度参差不齐,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注重以下几点:
1.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音响系统。
2.课程平台: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教材、教学参考书。
3.信息化资源: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在线历史数据库。
4.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历史地图展示。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政策变化及其影响。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政策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明朝的经济政策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如对“一条鞭法”实施效果的初步看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经济政策实施前后社会生活的对比图片,引出“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明朝的经济政策,如“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结合历史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一条鞭法”对文化发展的具体影响。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一条鞭法”如何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一条鞭法”影响的看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的经济政策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历史现象。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的经济政策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