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X线检查技术与胸部正常X线表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 肺门 1)组成------肺门影像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淋巴组织构成,其中以肺动脉为主,肺静脉次之。 2)肺门正位像: (1)位置 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4前肋间,左侧比右侧高1~2cm。 (2)形态 A右肺门 上部――由右上肺V、上肺A 及下肺A干后回归支构成,其外侧缘由上肺V的下后干形成。 下部――由右肺下A干构成,其内侧由于含气的中间支气管衬托,轮廓清楚。正常成人的宽度小于15mm 肺门角:右肺门上下之间的夹角称之,该角的顶端有时可较钝圆,但不应有半圆形向外突出的阴影。 B 左肺门: 上部--左肺A弓及其分支、上肺V其分支构成。左肺A弓位于左主和左上叶支气管之间,呈边缘光滑的半圆形影,易误认为肿块。 下部――左下肺A及其分支构成,由于左心的掩盖,仅见一部分 舌叶A发源于左肺A弓的腹侧,从左上肺门的外缘,呈弧形走向下方,有时可构成空洞样阴影,误认为病理改变。 3)肺门侧位像 A、两侧肺门大部分重叠,右肺门略偏前下,左肺门偏后上。 B、侧位肺门呈前后径短,上下径长的椭圆形阴影,其前缘为右上肺V干,后上缘为左肺A弓,下缘呈树枝状走行者为下肺A投影。 肺门阴影内有两个圆形透亮影,为上叶支气管横断面,右侧在上左侧在下。 3、肺纹理 组成 由肺A、肺V、支气管、淋巴结组成,其中以肺A及其分支为主。 X线表现 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阴影。 注意点 肺纹理自肺门向外围延伸,逐渐变细,外带几乎消失。 肺下野纹理较上野粗,特别是右下野因无心脏重叠更加明显,并可见到呈水平走行的肺V分支所形成的肺纹理,勿误认为纹理增强。 肺纹理改变与年龄、体位及投照条件有关。老年人较年青人多,卧位较立位多,投照条件低时肺纹理显示增多。 4、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腺泡 (1)肺叶 右肺有上中下三叶,左肺仅上下两叶,各肺叶由叶间裂分隔。 肺叶在后前位像上前后重叠,在确定病变的部位时应结合侧位片,根据叶间裂的位置,判断病变所在的叶与段。 (2)肺段 每个肺叶分为几个肺段,各有其单独的支气管,肺段名称与相应的支气管一致。 正常时X线检查不能显示肺段的边界,只有在病理情况下,单独肺段受累,才能看到肺段轮廓呈圆锥形,尖朝向肺门底朝外。 (3)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每一肺段由许多肺小叶组成 肺小叶直径约1.0cm,有一支小叶静脉及其伴随的小叶A进入,小叶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隔,称小叶间隔,其中有小叶静脉和淋巴管。 每支小叶支气管分出3-5支末梢细支气管,末梢细支气管又分出一、二、三级呼吸性细支气管,再分为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腺泡(呼吸小叶)指每支末梢细支气管所支配的范围,其直径成人为6-8mm,是X线病理改变的基本单位。 Lambert氏管和肺泡小孔——远侧的细支气管与肺泡之间的交通小管称Lambert氏管。肺泡与肺泡之间的交通小孔称肺泡小孔。 Lambert氏管和肺泡小孔既有肺组织的侧枝呼吸作用,又是病变扩散的途径。 5.气管、支气管 1)气管 (1)气管呈柱状透亮影,后前位上位置基本居中,长10-13cm,宽1.5-2cm。 (2)气管在第5-6胸椎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其下壁交角处形成气管隆突,分叉角约60-85度,小于90度。 2)支气管 普通后前位胸片显示不清,体层与支气管造影可清楚显示,高千伏摄影也可清楚地显示左右主支气管。 (1)右主支气管长约2.5cm(1~4cm),与支气管长轴的交角为20~30度。 左主支气管长约5.0cm(4~7cm),与气管长轴的交角为45~55度,故气管异物易进入右侧支气管。 (2)右主支气管分出右上叶支气管、中间支气管。 (3)左主支气管分出左上叶支气管及左下叶支气管。 (4)中间支气管 指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与中叶支气管开口之间一段长约2~3cm,管经10~11mm的支气管。 气管与支气管 1、气管 2、隆突 3、支气管及分支 6、肺实质与肺间质 (1)肺实质 指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含1、2、3级呼吸性支气管、肺泡囊、肺泡及肺泡壁,胸部平片,透亮的肺野主要代表实质。 (2)肺间质 指不具有气体交换功能而起连接、支持和营养肺实质的组织结构,包含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小叶间隔、肺泡间隔、胸膜下的结缔组织。正常胸片上,肺间质不能显示。 三纵隔 1、纵隔X线表现 后前位胸片上,纵隔为两肺之间致密阴影。 正常纵隔影居中,呼吸时无左右移动。 正常纵隔受年龄、呼吸、体位、体形影响(宽度)。新生儿、呼气相、卧位、矮胖体形型者纵隔宽而短,反之成人、吸气相、立位、瘦长体型者相对窄而长。 幼儿的胸腺常使一侧或两侧纵隔影增宽,自上向下逐渐增宽并向肺内突出,呈“船帆”状 、“僧帽”状影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