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儒家文化学习课件.pptx
儒家文化;三、儒家思想概说;有人认为,孔子的仁还不是,也不可能是无差别的人类之爱,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局限。其实,孔子的这种所谓“有差等”的仁爱,不仅不是其局限,恰恰体现出孔子因机设教的智慧。;仁的另一个涵义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曾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因此仁就是一种道德自觉,也是人的自觉。
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正是指的这个意思。。;“爱人”——把别人当作人;仁与孔子政治思想
德政——仁在政治上的运用
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见到卫国人民众多,孔子就赞叹道:“庶矣哉!”冉有问,人多了之后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富之。”又问,富了之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孔子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治民方法及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种是“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为政》)。
另一种是“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仁爱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方面,仁政德治的儒家思想限制了封建统治者的贪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矛盾,尽可能地延长了社会稳定和繁荣的时间。
另一方面,仁爱思想通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传播、施教,在民众中也培养了尊老爱幼扶危济贫解难等人道主义的美德。;
;
;
;
;
;3.中庸——儒家人生哲学方法论
仁与礼是孔子的原则,要把这些原则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加以实现,必须有正确的准则与方法。孔子认为这个准则与方法就是中庸。;
;
;
;
;(二)儒家的伦理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主旨:
通过规定社会中各种成员之间一定的以仁为核心的不同道德规范,在礼的约束下,用“中庸”的方法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即实现所谓国泰民安的小康世界。
;2.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1)孝悌
孝悌是父子、兄弟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孝指尊敬父母,悌指尊重兄长。
因为对于各种人的仁爱都是由孝悌这种父子兄弟之爱推衍出来的,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孝悌居于首位。;在孝悌两者中间,孔子更重视孝。但是,怎样做才算是孝呢?首先是合礼。但是这里的礼决不是形式主义的虚应故事,要有与之相应的真情实感。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论语·为政》)这就是说,赡养父母要抱着敬重的心情,要有愉悦而又谨慎的表情。没有这些,仅仅形式上做到了,也不能看作孝。;孔子不是把孝单纯地解释为服从礼的强制,他很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因素,认为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的子女对父母的爱。在这种爱的基础上产生的尊敬的心情、愉悦的颜色,乃至奉养的行动,必然是纯真无伪的情感的流露。
无论对于孔子“孝悌”思想的认识有多少不同,但大多数人在以下观点上还是达成共识的,即认为,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许多家庭里发扬了这种积极因素,做到了少有所长,老有所终,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父慈子孝的正常习俗和美好的道德风尚。这就是说,孝悌德目去除其封建性的色彩,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忠信
忠——对人竭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
对普通人的忠具有平等的因素,人们可以相互尽忠。对君的忠具有不平等因素。孔子虽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臣事君以忠”,是以“君使臣以礼”为前提的。而且孔子主张,君主有过错,臣应犯颜直谏,君主坚持错误,臣子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
信——诚实无欺。
信不仅是普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友之道,也是仕进和治国之道。但孔子不赞成无原则地守信用。合于义的言才是应该兑现的,而不合于义的言就不应该兑现。;(3)恭敬
恭——对己庄重严肃,对人谦虚和平。
孔子主张“居处恭”(《论语·子路》),“貌思恭”(《论语·季氏》),认为恭是做一个君子的必要条件。但他反对过分的做作的恭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所以要做到恭,也必须依礼而行。有若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敬——对事业严肃认真,对人真诚地以礼相待。
在工作上,孔子要求弟子们“执事敬”(《论语·子路》),“事思敬”(《论语·季氏》),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道德理论。
在对人的方面,孔子主张敬父母,认为只养不敬即是不孝;敬上级,赞扬子产“事上也敬”(《论语·公冶长》);敬朋友,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晏子受别人尊敬是因为他首先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