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十二章.ppt
第四,国际经济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国际经济的波动会通过进出口、资本流动、汇率变化、物价波动等影响国内经济。第五,思想认识因素。由于对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认识不足,特别是片面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容易导致严重的经济波动。此外,一些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心理预期因素等的变化,也会通过影响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而导致经济波动。(一)宏观经济治理的必要性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因为在社会分工和协作关系日益复杂的条件下,保持经济的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治理。二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实施宏观经济治理,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三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定的必然要求。实施宏观经济治理,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宏观经济治理的必要性和目标(二)宏观经济治理的目标宏观经济治理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宏观经济治理的具体目标:宏观经济治理的任务是通过对一些具体目标的调控来实现的。具体目标从不同方面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体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变动方向和趋势。1.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首要目标。2.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严重的失业会造成劳动者收入下降,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威胁社会和谐稳定,导致市场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目标,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3.稳定物价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和调节器,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影响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得失和对经济运行前景的判断、信心以及行为,扭曲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宏观经济治理以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为目标,有助于保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健康运行,也有助于企业和个人在较为稳定的价格预期下合理安排生产和消费。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金融交易在内的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会导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影响国民经济稳定运行,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目标有助于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5.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系统以及社会经济各环节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等。将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宏观经济治理的目标,有助于确保经济结构保持合理的发展比例,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基础,提高现代化水平,提升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6.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将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做为宏观经济治理的目标,扩大财政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公平机会,整顿分配秩序,调整不同阶层、区域、城乡间的收入分配结构,逐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助于确保分配在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宏观经济治理目标,需要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辅以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宏观经济治理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经济治理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宏观经济治理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三、宏观经济治理的手段(一)宏观经济治理的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宏观经济治理过程中通过对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确保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健康运行的措施。经济手段包括发展规划和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就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