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doc
PAGE
PAGE2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45105学科教学(物理))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物理课程专任教师。具体要求为: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物理教育教学工作。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物理教育研究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本科所学专业应为物理学及相近专业。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2至3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补修教师教育课程(物理教学论等),不计学分。非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物理学专业课,不计学分。
学位基础课(12分)
1.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
2.外语(2学分)
3.教育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物理课程与教材研究(2学分)
2.物理教学设计与实施(2学分)
3.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4.物理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2学分)
5.物理学基础专题(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1.物理学前沿专题(1学分)
2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思想方法专题(2学分)
3.教育统计与SPSS(3学分)
4.物理学习心理研究(2学分)
5.物理实验设计与教具制作(2学分)
6.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学分)
7.物理课堂观察专题研究(1学分)
8.物理学业成就评价专题研究(1学分)
9.物理学习障碍与诊断(1学分)
10.物理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1学分)
11.班级管理(1学分)
12.课堂管理(1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
1.校内实训(2学分):包括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等。
2.校外实践(6学分):包括教育见习(1学分)、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研习(1学分)等。
五、培养方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实行双导师制,聘任有丰富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经验的中学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课程、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反思,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六、实践教学的实施
采用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到中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学期。校内实训在第1学年内或第3学期初之前完成,教育见习在第1学年完成,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在第2学年完成。
七、考核方式
学位基础课考核方式为考试,按百分制记分,达70分为合格;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采用闭卷笔试与书面作业、课程论文等相结合的方式,按百分制记分,达60分为合格;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闭卷笔试或开卷笔试与书面作业、课程论文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或考查,考试按百分制记分,达60分为合格,考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实践活动的考核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学物理课程、教学、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开题时间一般安排在第2学期末至第3学期初。
学位论文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务的中学教师或教研人员。
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
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基础课
公共学位
基础课
0000003121
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