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园果蝇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ocx
1
樱桃园果蝇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樱桃园果蝇的防治原则以及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樱桃园果蝇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糖醋液诱捕器
杯型诱捕器(设计详见附录B)。3.2
黑腹果蝇
樱桃园主要果蝇种类之一,以危害樱桃中晚熟品种为主。3.3
斑翅果蝇
樱桃园主要果蝇种类之一,以危害樱桃早熟品种为主。
4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早防早控,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方法有效降低果蝇的发生量与危害程度。
5防治技术
根据果蝇的发生量与危害情况及当地栽培条件,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方法防治该害虫。
2
5.1农业防治
5.1.1合理种植
建议种植早熟品种,避开果蝇的发生危害期;同一种植区品种成熟期保持一致,避免早中晚熟品种混栽,减少害虫转移为害。
5.1.2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果园、果库周边的枯枝杂草;成熟期清除腐烂水果;立冬后进行全园浅翻,深度5cm~10
cm。
5.1.3覆盖防鸟网
樱桃成熟期之前在果园覆盖防鸟网。
5.1.4适期采收
樱桃成熟后及时采收,清理落地果、裂果、病虫果及其它残次果带出园外掩埋。
5.2物理防治
每亩设置4个~6个杯型糖醋液诱捕器,两两间隔10m~12m,糖醋诱剂的使用量在诱捕器中3cm~5cm深度为宜。使用时,可在诱捕器上方加上塑料防雨罩(如塑料碗);如用密闭塑料瓶或其他密闭诱捕器,可在瓶壁钻孔,孔径4mm~5mm;还可在诱捕器外壁及防雨罩上喷粘胶,提高诱杀效果;也可收集果园的落果放入糖醋酒液中,放入落果的数量以液面覆盖果实为宜,增加诱集效果。
5.3生物防治
针对果蝇幼虫和蛹期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措施。
5.3.1天敌昆虫
充分保护和利用樱桃园的自然天敌昆虫,在果实着色期防治,积极引入寄生性天敌昆虫毛角锤角细蜂,释放量为150万头~225万头/ha;捕食性天敌昆虫东亚小花蝽,释放量为9万头~15万头/ha。释放时间均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应连续释放两次,间隔10d~12d。
5.3.2病原微生物
在萌芽期、开花期、果实着色期防治,各施用一次。适量喷施绿僵菌、白僵菌和玫烟色拟青霉等昆虫病原真菌,均匀喷施果树并兼顾喷施果园地面。可喷施100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施用量为150g/ha;或喷施100亿孢子/g球孢绿僵菌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施用量为300g/ha。
DB37/T3376—2018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果蝇
A.1黑腹果蝇
是一种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的昆虫。其寄主广泛,包括樱桃、葡萄、草莓、蓝莓、黑莓等100多种植物。雄性腹部有黑斑,雌性管状产卵器常在成熟后期的樱桃上产卵危害,卵孵化后以幼虫蛀食为害,加速果实的腐烂,以危害樱桃中晚熟品种为主。
A.1.1卵
白色,长约0.5mm,长椭圆形,腹面扁平,头部有2条细长呼吸管。A.1.2幼虫
乳白色,蛆状,每节有1圈小型钩刺。
A.1.3蛹
被蛹,呈梭形长约2mm~3mm。前端具有2个细小的呼吸孔,后部有尾芽;蛹前期乳白色,后期变为深褐色。
A.1.4成虫
雌虫体长约2.95mm,腹部背面有明显的5条不间断黑色条纹,腹部背板后缘黑带中央不断开,肛尾叶与生殖背板分离,腹部末端呈尖锥状,腹面可见6节腹节,背面有的5条明显黑色条纹,前足第1跗节无性梳,导卵管呈浅色。雄性体型小,腹部末端圆钝,腹部腹面可见腹节4节,腹部背面有3条明显的黑纹,两前足第1跗节上具有一黑色性梳。
A.2斑翅果蝇
又名铃木氏果蝇,是一种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的昆虫。寄主范围较广,主要寄主植物可达80多种,偏好浆果类和核果类水果,已成为世界性检疫害虫之一。雄性膜翅脉端部具一黑斑,雌性产卵管坚硬狭长,呈镰刀状,一侧有许多小锯齿。常在刚开始成熟变色的樱桃上产卵危害,卵孵化后以幼虫蛀食为害,果实逐渐软化以致变褐腐烂,以危害樱桃早熟品种为主。
A.2.1卵
白色,约0.6mm,长椭圆形,头部有2条细长的呼吸管,长度大于黑腹果蝇的呼吸管。A.2.2幼虫
幼虫乳白色,可见内脏器官,头咽骨黑色。
A.2.3蛹
被蛹,长2mm~3mm,后期深红棕色,前端具有2个细小的呼吸孔,后部有尾芽。
DB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