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诊断技术标准.docx
狂犬病诊断技术标准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virus)引起的一种致命性人兽共患病,早期诊断对防控和减少死亡至关重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中国《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以下是核心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有被犬、猫、蝙蝠等可能携带狂犬病毒动物的咬伤、抓伤或黏膜接触史;
未接受规范暴露后预防(如疫苗接种或免疫球蛋白注射)。
2.典型临床表现
狂躁型(约80%病例):
恐水(吞咽困难、咽喉痉挛)、怕风、畏光;
异常兴奋、攻击性行为、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流涎、多汗);
病程后期出现瘫痪、昏迷,最终呼吸衰竭死亡。
麻痹型(约20%病例):
进行性肌肉麻痹,从咬伤部位扩散至全身;
无典型恐水症状,易误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
二、实验室诊断技术标准
1.确诊标准
需通过以下任一项实验室检测确认:
直接荧光抗体检测(DFA):
金标准,检测脑组织(尸检)或皮肤活检(颈部毛囊处)中的病毒抗原;
阳性结果可直接确诊。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检测唾液、脑脊液、脑组织中的病毒RNA;
敏感性高,适用于早期诊断。
病毒分离:
通过细胞培养(如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离病毒,耗时较长(需5~7天);
阳性结果为确诊依据。
2.辅助检测方法
血清中和抗体检测:
检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病毒中和抗体(如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
未接种疫苗者:抗体阳性可支持诊断;
已接种疫苗者:需结合临床判断(抗体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感染)。
病理学检查:
脑组织切片中检出内基小体(Negribodies),但阳性率不足70%。
三、样本采集与处理
1.推荐样本类型
生前诊断:
唾液(连续3天采集,每次5mL);
颈后部皮肤活检(含毛囊);
脑脊液(1~2mL)。
死后诊断:
脑组织(取海马回、小脑、脑干等部位)。
2.保存与运输
样本需在4℃冷藏条件下24小时内送检,若延迟需-70℃冷冻保存;
运输遵循生物安全三级(BSL-3)标准。
四、诊断流程
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实验室辅助检测(如RT-PCR阳性);
确诊病例:实验室检测(DFA、病毒分离)阳性。
五、注意事项
早期诊断困难:潜伏期通常1~3个月,症状出现前无法通过常规手段检测;
疫苗接种影响: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抗体阳性,需结合暴露史和症状分析;
鉴别诊断:需排除破伤风、病毒性脑炎、癔症等疾病;
生物安全:操作病毒样本需在P3实验室进行,避免职业暴露。
六、参考文献
WHO.《狂犬病专家磋商会报告(201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2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狂犬病诊断(WS281-2023)》
总结:狂犬病诊断需以实验室检测为核心,结合临床与流行病学证据。早期识别和规范检测对阻断传播链、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