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ERP市场分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98年,被业界炒得如火如荼的ERP,并没有象许多预言家预测的那样,中国的ERP时代已经到来。那时,一夜之间ERP骤然升温,众多财务软件商也一夜之间转型成功,结果这些公司还是依靠财务软件挣钱。而当时国内试图作ERP软件的厂商后来运作都十分艰难,业界花费了很大的成本,市场的结果只多了几个新名词。然而,国外真正的ERP厂商一直未能很好培育的ERP市场,却在这种炒作下获得了高端的丰厚报酬。
2001年,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又一契机。世界在不断的改变,2001年的下半年,善于炒作概念的软件企业又想起了ERP,中国的基础管理的确太差,很多人认识到了管理的紧迫性;同时,由于1998年的炒作,外国ERP软件大行其道,特别是SAP和ORACLE,几乎垄断了高端市场,这让众多的软件厂商不能不心动。国家政策不断鼓励,领导人们也不断推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了人们的共识。实施了ERP的企业由于花了大价钱,不管效果如何,大都说不错,所以,造就了2001年下半年的ERP气氛。进入2002年,ERP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很多企业跃跃欲试,都在建班子、作计划,咨询公司不断推波助澜,似乎不上ERP就要灭亡。然而,上ERP的结果又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市场需求稳步上升,市场额度在不断增大,用户已经较为理性。因为经过几年的市场炒作,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政府的推动,2002年国内ERP市场已大有增长,尤其是针对高端的领域,如中国的500强企业 ,这部分是中国企业管理的先锋,将会尝试ERP管理思想。但鉴于ERP的高额费用与高风险,又让部分企业不敢轻举妄动。
中国的ERP厂商已经形成三大阵营。其基本的线路是低端想往高端走,而高端的则向中低端压。
第一阵营:国外ERP,主要是高端市场。虽然国外的中低端ERP也将已逐步进入中国市场,但至少近期不会有较大的作为,国内总体的ERP需求水平还是很低,基础薄弱,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有爆发性增长。再者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也还有一个过程。
第二阵营是用友、金蝶等转型过来的厂商,由于财务领域的优势以及在市场、品牌、原来的客户资源优势,在中低端市场上占有优势。作ERP软件非一时之功,第二阵营会通过资本运作和产品及技术引进,逐步将国外的产品和技术消化,并将其本地化,使其适应中国的情况。在掌握核心技术后,结合多年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会逐步推出自己的某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配合国外的本地化产品,向方案商过渡。
在第二阵营中,还有少数财务软件厂商也在号称作ERP,实际上由于财务软件的逐步饱和,这类厂商逐步会走向更艰难的境地。出路不外以下几种:一是作行业性的ERP,在某一行业或几个行业作得较好,求得生存。二是转作国外ERP的代理人,国外许多中小ERP软件想进入中国,会寻找原来有基础的厂商进行并购和合作,以缩短自己进入中国的进程。国内的公司也会寻找到另外一个生存基点。三是转作系统集成、软件分包、出口等业务。在通用ERP市场与个性化之间,总是存在一个需求空间,需要大量的公司来支撑。
第三阵营:以生产为核心转换过来的ERP系统。如天心、利玛、台湾的鼎新、汉康等ERP商家,生产制造有较好的基础,可在市场、品牌等方面存在不足,还需继续开拓。
天极网2005年调查数据显示,用友、金蝶等转型过来的厂商,凭借在财务领域的传统优势以及在市场、品牌、原来的客户资源优势,占据了ERP市场的前两名,分别占有8.5%和5%左右的市场份额。DCMS通过引进成熟的ERP产品并进行改造,在销售和实施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占有了约3%的市场份额。
中国ERP市场“基本面分析”
中国ERP市场是一个正在转向成熟的新兴市场。是我对中国目前的管理软件市场状况的基本判断。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观点,所谓“新兴产业”是指新形成的或重新形成的产业,其形成的原因是技术创新、新的消费需求出现、相对成本的变化或是其他社会经济的变化将某个新产品或服务提高到一个潜在可行的商业机会的水平。新兴的行业总是不断出现,比如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个人计算机、太阳能发电、烟雾报警装置、个人移动通信等等。
虽然新兴产业在结构上各不相同,彼此差异很大。但是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是所有的新兴行业都具备的,现阶段我国ERP行业也不例外。
技术不确定、产品公认标准尚未形成
10多年来,ERP在我国从无到有,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差不多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7年都是以外资企业的应用为主以及很少一部分国有企业。第二阶段,1997年以后,一些具备国际视野的领先企业走得比较快,比如海尔、联想,这类企业现在已经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了。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国石化、中国远洋集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