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调味剂――趣味.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语文课堂调味剂――趣味枯燥无味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呢?我认为应倡导趣味语文教学, 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实效、高效的课堂。具体操作时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
第一,直观形象,趣味导入
开始上语文课时,教师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可以用模型、标本、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形式,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共同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放一些五颜六色的花的图片,让学生对各种颜色的花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或放一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在教《小石潭记》时,如果展示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如果用电视录像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第二,不断设疑,调动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疑问,尽力去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让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荔枝蜜》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作者之前为什么讨厌蜜蜂?后来他对蜜蜂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的情感发生改变的?通过创设这样一些疑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教学《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做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要好。
第三,故事吸引,情感激趣
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 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第四,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上课时的闪光点,每一次举手、每一次回答问题,老师应及时鼓励;对于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在上课时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语文能力上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我认为应倡导趣味语文教学,多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语文课就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实效、高效的课堂。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