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 : 江苏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胡艳 录入时间 :2006-11-1 阅读次数 :30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29-32 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
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
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秤
1 .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
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
2 .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 .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 .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 说明: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容易激活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根据“称一称”活动的
需要,很自然想到“秤”,让学生在需要中学。 ]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 .活动体验,初步感知。
掂一掂 1 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 千克”。
掂一掂不够 1 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
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 说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
1 千克重量的大小,有利于 1 千克概念的形成。 ]
2 .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
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如果称某种物体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 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 1 千
克,如果指着 2 ,就是重 2 千克 ,,
3 .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 1 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 1 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 1 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 1 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 1 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
拎一拎。
4 .介绍千克的符号: kg,板书:千克 (kg)
[ 说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体验空间,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经历称一称、拎一
拎、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触觉感知,深化对千克的认识,加快概
念的建立。 ]
三、巩固概念、拓展应用
1 .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
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
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 .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 .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 ( 想想做做第 3、4 题)
4 .阅读课本 32 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 说明: 练习让学生经历了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 巩固概念的同时也了解到数学
知识的应用价值。 ]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
2 .课后实践活动:
(1) 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 千克。
(2) 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