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国内失业问题研究最新进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内失业问题研究最新进展
关于失业的性质原因的探讨是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研究的重点和核心。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决定理论或者总量失业理论。崔大鹏、吴松林、王诚、盛乐、姚先国等人经过研究认为,我国失业的根本特征是总量性失业,也就是指由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非充分就业均衡所引发的失业。导致失业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导致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主要表现在我国劳动力资源历史存量太大而且增长迅速,导致供求不平衡产生失业。盛乐和姚先国认为,失业是由于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暂时失衡造成的,我国长期以来劳动力大量积累,从而形成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于是,因劳动力总量大于就业岗位而造成了总量性失业。李培林分析了今后几年我国劳动力持续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认为无论采取哪一种可能的生育率假设来测算,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的局面都是无法改变的。经过测算,他认为,1995年的劳动力资源是8.2亿,2000年为8.6亿,2005年将超过9亿,2025年将超过10亿,其后一直到205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以上。具体到我国城镇,李培林认为,城镇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较前几年更加严重,2000年我国城镇能提供就业机会为700900万个,而实际的劳动力供给在2000万人左右,劳动力的实际供给过剩高人。结构性失业是指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所导致的失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存在失业的市场和存在岗位空缺的市场同时并存。宋丰景、崔大鹏、吴松林、李培林、冯煜、毛炳寰等人对我国的结构性失业进行了研究。宋丰景认为,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是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具体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为具有相应技能的劳动力供不应求。而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却无业可就。李培林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加快,使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在农业生产领域,大量的人力和畜力耕作被机械耕作取代;在制造业,大量的手工操作过程变成了机器的流水线;即便在管理领域,电脑的广泛使用使很多人脑的工作岗位缩减。他认为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推定技术和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大,失业状况就会越加严重,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农业劳动力还在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时候,工业不是在大量吸纳劳动力而是开始吐出劳动力,服务业缓慢增长的就业机会难以容纳同时来自农业和工业外溢的劳动力。而冯煜则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经济结构调整对失业率的影响。虽然毛炳寰在分析失业的原因时并不认为结构调整是导致失业的根本原因,而将失业归咎于人力资本投资体制的失败,但是从他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原有的人力资本投资体制并没有解决劳动力素质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不适应问题,因此其理论的核心仍然属于结构性失业理论的范畴。是垄断性失业、制度性失业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性失业。王诚率先提出了行业垄断性失业和制度性失业的概念。行业垄断是指政府部门对某些生产行业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和控制,设置准壁垒限制竞争而造成该行业在产量和价格上的垄断状态。行业垄断从以下两个方面导致了失业的发生对于夕阳产业而言,过度的垄断和保护,延缓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行业内部的无效就业和隐蔽失业;对于朝阳产业而言,过度的保护和垄断导致行业低产出、低效率和高物价、高工资并存,使本来可以进入该行业竞争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成为失业者。行业垄断性失业常常伴随着垄断行业外的高失业和垄断行业内的高收入(或高成本)并存的现象。针对自然失业,王诚提出了制度性失业的概念。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的表面上像是自然失业的失业现象,根本上是制度性失业。由于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滞后所造成的劳动力无法接受市场经济的观念,或者虽然在消费行为上接受市场观念但在就业行为上不接受市场观念,劳动力并非花时间寻找好的工作而是在耗时间等待政府给这些‘国家主人’送来体面的工作,这样的失业恐怕也难称其为‘自然的’。是有效需求不足性失业。崔大鹏、吴松林、王诚等一批学者认为,导致当前失业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每年12千万的劳动力供给数量来比,每年经济增长创造的数百万个就业岗位简直微不足道。因此,有效需求不足性失业理论总是和人口决定理论相联系,提倡大力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以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论者还认为,当前我国由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致使社会总需求明显不足,社会总供给大大超过总需求,导致物价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和失业人员增加。大量的失业和下岗人员难以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与总需求不足有较大关系。是核心就业不足导致的失业。王诚在《中国就业发展新论》一文中,以企业创新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我国的核心就业和非核心就业问题。所谓核心就业,是指与企业创新活动相联系(即产生、促进和扩展企业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