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开题报告李春峰.docx
PAGE
1-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开题报告李春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模式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自主性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还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自主性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自主性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性学习,对于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的影响。
(3)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通过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从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自主性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从国家战略高度来看,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对于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自主性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自主性学习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如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W.H.Freeman)提出了自主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能力。此外,英国教育学家哈钦斯(R.M.Hutchins)和奥康纳(R.OConnor)的研究则关注自主学习在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作用。这些研究为自主性学习在国际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在我国,自主性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学者们对自主性学习的内涵、特征和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应在生活中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许多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了自主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自主性学习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提供了参考。
(3)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关注信息技术与自主性学习的融合。如美国学者库克(G.Cook)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利用网络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我国,学者们也关注了信息技术对自主性学习的影响,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工具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促进自主性学习的有效实施。这些研究成果为自主性学习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本研究将围绕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展开,旨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首先,分析自主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自主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以及这些理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影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为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其次,研究国内外自主性学习的实践经验,总结成功案例,分析其特点、优势和适用范围。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学习,为我国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借鉴。
最后,结合我国教育实际,设计并实施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课堂活动设计、学习评价体系构建、自主学习资源的开发等,以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实践参考。
(2)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自主性学习的理论、实践和案例进行系统梳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主性学习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我国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实践指导。
再次,实验研究法。设计并实施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实验,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成果,分析实验效果,为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实证依据。
最后,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自主性学习的认知、态度和需求,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3)在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关注自主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又要关注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使研究成果更具实用价值。
其次,注重跨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