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物作用机制》课件.ppt
抗高血压药物作用机制本课件将详细介绍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如何合理用药,以及对不同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
高血压的基本概念定义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分类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危害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疾病等。
高血压的病因遗传因素家族史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生活方式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患病风险。其他因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血压水平。
血压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可升高血压,副交感神经兴奋可降低血压。2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醛固酮系统等参与血压调节。3自身调节血管自身调节机制可根据血流量变化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分泌当肾血流量减少时,肾脏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I生成肾素将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I生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将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血管收缩血管紧张素II可强烈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血管扩张调节机制内皮依赖性舒张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等物质,使血管舒张。钾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开放可使血管舒张。钙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阻断可使血管舒张。
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肾上腺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可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可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可增加心率,提高心输出量。
诊断高血压的指标140/90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120/80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130/80高血压前期收缩压在120-139mmHg或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缬沙坦中枢作用型药物如可乐定、甲基多巴其他如α-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
利尿剂的作用机制1钠离子排泄促进肾脏排出钠离子,从而降低血压。2水潴留减少减少体内水分潴留,降低血容量。3血管扩张部分利尿剂还具有血管扩张作用。
利尿剂的种类和特点噻嗪类如氢氯噻嗪,副作用较小,常用作初始治疗。袢利尿剂如呋塞米,作用强,常用于急症治疗。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可保留钾离子,适用于合并低钾血症的患者。
钙离子拮抗剂的作用机制钙离子通道阻断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1血管舒张钙离子进入细胞减少,导致血管舒张,降低血压。2
钙离子拮抗剂的种类1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具有较好的血管选择性。2非二氢吡啶类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作用部位更广泛,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心脏血管阻断交感神经β-受体,降低心率,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血压。
β-受体阻滞剂的种类阿替洛尔选择性阻断β1受体,副作用较小。美托洛尔选择性阻断β1受体,副作用较小,常用作初始治疗。普萘洛尔非选择性阻断β受体,副作用较大,慎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1抑制ACE活性阻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生成。2血管舒张血管紧张素II减少,血管舒张,血压降低。3醛固酮分泌减少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种类1卡托普利首个ACEI,起效快,副作用较大。2依那普利作用时间长,可一天一次服用,常用作初始治疗。3赖诺普利作用时间长,可一天一次服用,副作用较小。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1阻断AT1受体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的结合。2血管舒张抑制血管紧张素II的血管收缩作用,使血管舒张。3醛固酮分泌减少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种类氯沙坦首个ARB,作用时间长,副作用较小。缬沙坦作用时间长,可一天一次服用,副作用较小。厄贝沙坦作用时间长,可一天一次服用,副作用较小。
中枢作用型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降低血压。
中枢作用型药物的种类可乐定作用于脑干的α2-受体,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甲基多巴作用于脑干的α2-受体,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其他类型抗高血压药物α-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阻断α-受体,使血管舒张。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合理用药的重要性1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预防并发症。2减少副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提高依从性增强患者用药积极性,保证治疗效果。
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年龄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认知障碍,影响依从性。文化文化差异可能影响患者对药物的认知和态度。经济状况经济困难可能限制患者购买药物。
提高用药依从性的措施1加强沟通医生应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解答患者疑问。2简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