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乡土社会》之《乡土本色》考点与试题训练.pdf
2024届高考《乡土社会》之《乡土本色》考点与试题训练
考点:
1.《乡土本色》结构
2.概念辨析
3.《论语》选段与《乡土本色》
4.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与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5.钰鉴咖《信息时代:乡土中国的存与失》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6.《乡土本色》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乡土性
2.孤立和隔膜
3.熟悉
4.熟人社会
5.乡土社会
6.礼俗社会
7.法理社会
8.地方性
【考点示例】
一、《乡土本色》结构
问题
答案①聚村而居;②安土重迁;③讲究信用。
二、概念辨析
乡土性土即泥土,乡土性,指的的是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而带来的社会属性。
孤立和隔膜村子与村子之间,因为黏在土地上,人们缺乏流动,因此每个村子就是一个小集团,不太需
要和外界的沟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熟人社会指在人口、文化稳定的聚居地,人与人自出生即熟悉并长期共同生活的社会。
乡土社会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从对彼此的熟悉中得到信任,是来源一种规矩。乡
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
性。
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法理社会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
子。
【考题对接】
一、《乡土社会》:“回乡”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鲁迅《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1.无论是贺知章还是鲁迅,都想要回到故乡,“回乡”已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请你根据阅读《乡土
中国》所获得的认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乡土社会》:“回乡”【答案】
1.(1)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故乡是人精神上的归宿,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渴望回到故乡。(2)故乡
不仅仅是地域上的一个点,故乡还有亲人,有朋友,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回故乡更多的是回
到一种生活状态中。
二、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基础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
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
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
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
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
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
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
..
土本色》)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C.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
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
二、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基础题【答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