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动脉粥样硬化解析.ppt

发布:2016-10-25约3.33千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学基础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陈永林 第六章 常见疾病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学习目标 掌握 动脉粥样硬化、良性高血压、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良性高血压内脏病变期的病理临床联系。 熟悉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概念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脂质沉积于大、中动脉内膜,引起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导致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及发病机制 AS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下列因素被视为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异常升高。脂蛋白中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共同称为致AS性脂蛋白;而高密度脂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作用。因此,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异常增高是判断AS和冠心病的最佳指标。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及发病机制 高血压 高血压促AS的发生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长期高血压致动脉血管壁受到较高压力的压迫和冲击,内皮细胞易受损伤,使内膜对脂质通透性增强,且中膜易发生致密化,低密度脂蛋白运出受阻。 吸烟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吸烟是心肌梗死的主要独立危险因子。吸烟时血中CO浓度升高,从而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缺氧性损伤,同时大量吸烟使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易被氧化,从而促进导致AS。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及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调查表明,AS的发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原发性高脂血症可由某一基因的突变直接引起。 其他因素 ①年龄;②性别;③肥胖。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二、基本病理变化 AS的病理变化一般病变分四期: (一)脂纹期 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肉眼观察:不隆起或微隆起于内膜的黄色点状或条纹状病灶。镜下观察:病变处内膜中有大量圆形或椭圆形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体积大,圆形或椭圆形,HE染色胞质中有大量空泡。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二、基本病理变化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大体观 镜下观 二、基本病理变化 (二)纤维斑块期 由脂纹发展而来。肉眼观察:①内膜面散在不规则隆起的斑块,颜色初为淡黄或灰黄,逐渐变为瓷白色,略带光泽,似蜡滴状;②切面黄色的脂质被埋于深层,见图6-2。镜下观察:①病灶表层为大量胶原纤维、平滑肌细胞、少数弹力纤维和蛋白聚糖形成的纤维帽,其中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样变性;②纤维帽下方可见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中膜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炎细胞。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粥样斑块期 由纤维斑块深层的组织坏死而来,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病变。肉眼观察:①内膜可见隆起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②切面见斑块表层为白色质硬组织,深层为黄色粥样物质,向深部压迫中膜。镜下观察:①斑块表层为纤维帽;②斑块下深层可见大量无定形的坏死崩解产物、胆固醇结晶(HE染色片中为针状空隙)和钙盐沉积;③斑块底部和边缘出现肉芽组织;④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萎缩,弹力纤维破坏,中膜变薄。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二、基本病理变化 (四)继发性复合病变期 在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基础上继发的病变,常见的有: 1.斑块内出血 斑块内新生的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流入斑块内,形成斑块内血肿,甚至使管径较小的动脉腔完全闭塞。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二、基本病理变化 2.斑块破裂 斑块表面的纤维帽破裂,粥样物自裂口流入血液,局部形成溃疡,进入血流的坏死性粥样物质可造成胆固醇栓塞。 3.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处的内皮损伤和溃疡的形成,促进血栓形成,若脱落可致栓塞。 4.钙化 在纤维帽下粥样坏死物中可见钙盐沉积,使动脉壁变硬、变脆。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二、基本病理变化 5.动脉瘤(aneurysm)形成 是指病变严重时,病灶处中膜萎缩变薄,弹性下降,在血流压力作用下,局部血管壁向外扩张膨出,见图6-5。可破裂致大出血。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二、基本病理变化 6.血管腔狭窄 中动脉因粥样斑块导致管腔狭窄,引起所供区域血流减少,致相应器官发生缺血性的病变。 第六章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最常见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其余好发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横切面可见斑块多呈新月形,使管腔呈偏心性狭窄。根据管腔狭窄程度分为四级:Ⅰ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