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pptx

发布:2025-01-08约4.73千字共4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

课程介绍与目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技术及应用广域网技术及应用网络协议与通信原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实践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contents目录

课程介绍与目标0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01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软件的支持下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02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组成。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通信子网负责信息传输。计算机网络的分类03根据网络覆盖范围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概念

能力目标具备组建简单局域网的能力;具备使用和维护常见网络设备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分类及体系结构等基础知识;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目标与要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二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网络》(第五版),AndrewS.Tanenbaum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TCP/IP详解卷1:协议》,W.RichardStevens著,机械工业出版社。教材及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教材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

负责传输比特流,提供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等特性。物理层负责建立和管理数据链路,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数据链路层负责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实现网络互联。网络层OSI七层模型

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OSI七层模型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服务,建立和管理传输连接。负责对数据进行表示、转换和加密等操作,提供数据表示服务。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提供会话控制服务。负责提供网络应用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

负责接收和发送IP数据报,提供网络接口服务。网络接口层负责处理分组在网络中的活动,如路由选择、分组转发等。网际层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服务,建立和管理传输连接。传输层负责提供网络应用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应用层TCP/IP四层模型

常见网络设备与功能路由器用于连接不同网络,实现网络互联和数据转发。交换机用于在局域网内部进行数据交换和转发。集线器用于连接多个设备,提供共享带宽和物理层服务。

用于将计算机连接到网络,实现数据通信。网卡中继器网桥网关用于扩展网络距离,放大和整形信号。用于连接两个局域网,实现数据转发和过滤。用于连接不同协议的网络,实现协议转换和数据转发。常见网络设备与功能

局域网技术及应用03

010405060302局域网(LAN)定义:在有限地理范围内,通过各种传输媒介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连接起来形成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特点地理范围有限,通常局限于一个建筑物、校园或企业内。传输速度较高,常用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采用广播通信方式,所有设备共享传输媒介。易于管理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局域网基本概念和特点

以太网技术原理采用基带传输方式,使用曼彻斯特编码。采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访问控制方法。以太网技术原理及标准

支持多种传输速率和标准,如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等。以太网技术原理及标准

123以太网标准IEEE802.3标准定义了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规范。以太网帧格式包括前导码、帧起始定界符、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长度字段、数据字段和帧校验序列等。以太网技术原理及标准

无线局域网(WLAN)概念: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构建的局域网,摆脱了有线网络的束缚,具有灵活性和可移动性。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

03常见标准包括802.11a、802.11b、802.11g、802.11n和802.11ac等,分别支持不同的传输速率和频段。01无线局域网标准02IEEE802.11标准定义了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规范。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

无线接入点(AP)提供无线和有线网络之间的桥接功能,相当于有线网络中的集线器或交换机。无线网卡安装在计算机上用于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的硬件设备。无线天线用于传输和接收无线信号的设备,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两种类型。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

广域网技术及应用04

0102广域网(WideAr…覆盖地理范围广泛的数据通信网络,通常跨越不同的城市、地区或国家。与局域网(LAN)的区别广域网连接范围更广,传输速度相对较慢,主要侧重于远距离通信。传输距离长通常使用高速光纤、微波或卫星等传输介质。异构性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和设备,需解决兼容性问题。安全性面临更多的安全威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