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和术前评估.pptx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和术前评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和术前评估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和术前评估的关键步骤。作者:
目录冠心病概述了解冠心病的定义、病因和流行病学特点药物治疗探讨冠心病的各类药物治疗方案及其适应症术前评估详解冠心病患者手术前的全面评估流程围手术期管理分析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策略
冠心病概述1定义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性疾病。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2病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和遗传因素是主要危险因素。3流行病学中国冠心病患病率约4.5%,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症状175%狭窄高风险状态,严重症状250-75%狭窄可能引发稳定型心绞痛350%狭窄通常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轻度狭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中度狭窄可出现心绞痛。重度狭窄患者处于高风险状态。
冠心病临床分类稳定性冠心病典型症状是活动后胸痛,休息后缓解。发病缓慢,症状相对稳定。预后较好,可长期药物控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起病急,症状重,预后较差。
药物治疗概述改善缺血、减轻症状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可有效减轻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和ACEI/ARB类药物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延长患者寿命。
抗缺血药物(一):β受体阻滞剂作用机制降低心率、心肌收缩力和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阻断β1受体,减慢传导系统兴奋性。1适应症稳定型心绞痛,曾发生心肌梗死,伴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2常见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应根据选择性和半衰期个体化选择。3
抗缺血药物(二):硝酸酯类作用机制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前负荷和后负荷,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缓解血管痉挛。使用方法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用于急性发作。长效硝酸酯预防心绞痛发作。注意事项需防止耐药性。应留有药物清除期,通常为夜间休息时间。与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禁忌合用。
抗缺血药物(三):钙通道阻滞剂1非二氢吡啶类维拉帕米、地尔硫卓。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适用于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2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氨氯地平。主要舒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对窦房结和房室结影响较小。3临床应用单用或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对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变异型心绞痛特别有效。
抗血小板药物(一):阿司匹林作用机制不可逆抑制环氧合酶-1,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持续时间为血小板寿命(约7-10天)。剂量选择低剂量(75-100mg/日)用于长期预防。急性期可用负荷剂量(300mg)。长期使用获益可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约25%。二级预防价值确切,一级预防需个体化评估获益与出血风险。
抗血小板药物(二):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前体药物,需肝脏代谢活化。维持剂量75mg/日。抑制血小板作用持续5-7天。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抵抗。替格瑞洛非前体药物,作用更迅速、更强效。双倍日剂量(90mg,每日两次)。可逆性结合,作用持续3-5天。普拉格雷前体药物,但活化更快更完全。抑制血小板效果最强。出血风险较高,老年患者慎用。
抗凝药物1肝素普通肝素需静脉给药,作用迅速。通过增强抗凝血酶III活性抑制凝血。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治疗。2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抗Xa因子活性强于抗IIa因子。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指标。3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用于特殊情况如合并心房颤动的冠心病患者。出血风险需评估。
他汀类药物1高强度阿托伐他汀40-80mg,瑞舒伐他汀20-40mg2中等强度阿托伐他汀10-20mg,瑞舒伐他汀5-10mg3低强度辛伐他汀5-10mg,普伐他汀10-20mg他汀类药物是冠心病患者核心用药。其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降低胆固醇合成。不仅降脂,还有抗炎、稳定斑块等多种作用。
ACEI/ARB类药物作用机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室重构。适应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后患者获益明确。注意事项可能引起干咳(ACEI)、高钾血症、肾功能下降。双重阻断(ACEI+ARB)不推荐。
其他药物雷诺嗪抑制晚钠电流,改善心肌舒张功能。适用于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疗效不佳的患者。伊伐布雷定选择性抑制窦房结If电流,降低心率。不影响血压和心肌收缩力。适用于心率过快的患者。曲美布汀代谢型抗缺血药物,促进葡萄糖氧化,优化心肌能量利用。适合糖尿病患者。
药物联合应用策略抗缺血+抗血小板基础治疗组合,减轻症状同时预防血栓形成1他汀+ACEI/ARB稳定斑块并改善内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