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美苏争锋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
PAGE
PAGE9
美苏争锋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雅尔塔体制形成: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
(2)美苏同盟关系裂开: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冲突日益加剧。
(3)美苏实力均衡: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苏联是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过程:
(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2)表现。(请正确连线)
3.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记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核心概念】
冷战
泛指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除干脆军事对峙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情境思索】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讲:美国的政策必需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反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折服企图。史料中的“外来压力”指什么?“美国的政策”又是指什么?
提示:“外来压力”: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的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起先实行“冷战”政策。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总体形势:冷战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静,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惊慌。
2.详细表现:
(1)全面冷战。
①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②亚洲及美洲:在亚洲,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裂,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
(2)局部热战。
表现
概况
朝鲜斗争
1950-1953年,美国组织“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是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斗争
越南斗争
1961-1975年,美国在越南先后发动“特种斗争”和“局部斗争”,是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斗争
3.影响:
(1)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开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相互吸取阅历和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易错点拨】
冷战是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世界上没有斗争。在冷战大背景下,局部地区出现热战,比如朝鲜斗争、越南斗争。
·【图解识记】
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主题两极格局
一、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安排之间的区分与联系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安排
区
别
手段
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声称要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采纳隐藏的经济手段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限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性质
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宣言书
是一项详细的经济安排,并付诸行动
联
系
条件
都是凭借美国急剧膨胀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而实施
目的
都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气,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实质
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马歇尔安排是杜鲁门主义的持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二、两极格局下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主动影响:
(1)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有利于缓解世界惊慌局势,避开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建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1)打上了深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调,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担心静。
(3)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绽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惊慌动荡。
(4)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相互争夺和对抗,阵线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气: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冲突:体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其内部也有分歧和冲突,但最终仍要听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1.冷战的背景
史料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的电报。凯南认为,苏联是“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需把苏联看作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
张建华《世界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