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docx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本技术改单一作物种植为高低作物间作套种搭配,充分发挥玉米边际优势,高效利用光温水资源,集成扩行缩株、品种搭配、营养调控、减量施肥、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既解决单一作物净作争地问题,又达到了两种作物复合产量增加目标,为提高大豆产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于2023-2024年在江夏、阳新、房县、丹江口、郧西等45个县(市、区)示范应用,年均推广面积34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较与传统净作玉米相比,高效利用光温水资源,既保障了玉米的种植密度,又增加了大豆的种植面积,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目标。近两年,累计推广67.11万亩,增收大豆1.16亿斤,增收3.34亿元。
(二)技术要点
1.品种选用。大豆选择耐荫、抗倒、抗病、优质、宜机收的丰产型品种,玉米选择紧凑、抗倒、矮秆、丰产型品种。
2.行比模式。采用4:2或6:4模式。平原及岗地地区4:2模式,大豆行距30厘米,种植4行,大豆与玉米间距65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种植2行,单元宽度2.6米。平原及岗地区6:4模式,大豆行距30厘米,种植6行,大豆与玉米间距65厘米,玉米种植4行,采用等行(行距60厘米)种植,单元宽度4.6米,或采用宽窄行(宽行距80厘米,窄行距40厘米)种植,单元宽度4.4米。低山及二高山区4:2模式单元宽度2.6米,大豆行距30厘米,种植4行,大豆与玉米间距65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种植2行。
3.适宜密度。平原及岗地夏玉米亩有效株数0.45-0.5万株,夏大豆亩有效株数0.9-1万株。春玉米套作区,紧凑型玉米品种亩有效株数0.4万株,半紧凑型玉米品种亩有效株数0.3万株,夏大豆亩有效株数1万株。
4.合理施肥。玉米亩需纯氮量18公斤,种肥、穗肥各占一半。种肥施于玉米带,离种子10厘米以上;穗肥施在2行玉米间,大喇叭口期追施。土壤肥力高或前茬是马铃薯的大豆不施氮肥;土壤肥力不足大豆地块,亩施低氮量的大豆专用复合肥不超过10公斤,或于大豆初花期亩追施尿素3-5公斤。鼓粒期根据长势可亩喷施钼酸铵10-15克、磷酸二氢钾100-150克和尿素100-300克。
5.化学除草。播后芽前封闭除草。玉米3-5叶期、大豆2-3片复叶期分别选用禾豆类除草剂在对应的玉米带和大豆带定向喷雾除草。
6.化学控旺。在玉米6-9片叶、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分别对旺长苗进行化控,化控时注意不漏喷、重喷。
7.适时收获。4:2模式选用割幅宽度小于等于1.6米的2行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然后用当地大豆收获机收获大豆。6:4模式选用适宜的大豆、玉米收割机收获。低山及二高山地区以人工收获为主,推广小型收获机收获。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薯+玉”和“麦(油)-玉”模式生产地区均适宜推广。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江夏区、阳新县、房县、丹江口市、郧西县、十堰市郧阳区、竹山县、竹溪县、松滋市、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市、钟祥市、京山市、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汉川市、南漳县、谷城县、宜城市、襄阳市襄州区、老河口市、枣阳市、宜昌市夷陵区、秭归县、当阳市、枝江市、长阳县、咸宁市咸安区、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赤壁市、浠水县、随县、随州市曾都区、恩施市、建始县、巴东县、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等地。
(四)注意事项
1.施肥基本原则。玉米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复合种植1行玉米施肥量要相当于净作2行玉米施肥量。大豆、玉米追肥分别施于大豆行和玉米行。
2.茎叶定向喷雾除草原则。采用自走式多功能分带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机配套定向喷头和定向罩子进行隔离茎叶定向喷雾,离地高度5厘米,下午和傍晚无风时施用。茎叶处理定向喷雾时除草剂用药量应按照每种作物的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汤颢军赵光
联系电话:0272.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苏仁忠
联系电话:027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邱法展展茗
联系电话: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