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操作系统》第五章习题.doc

发布:2017-01-06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课后习题 1.(1)一次性,作业必须一次性的全部装入内存后方能开始运行。 (2)驻留性,作业被装入内存后,整个作业都一直驻留在内存中,其中任何部分都不会被换出,直至作业运行结束。 一次性和驻留性特征使得许多在程序运行中不用或暂时不用的程序(数据)占据了大量的内存空间,而一些需要运行的作业又无法装入运行中,浪费了宝贵的内存资源。 2.(1)时间局限性,如果程序中的某条指令被执行,则不久以后该指令可能再次被执行,如果某数据被访问,则不久之后该数据可能再次被访问。 (2)空间局限性,一旦程序访问了某个存储单元,在不久之后,其附近的存储单元也将被访问,即程序在一段时间内所访问的地址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3.(1)多次性。(2)对换性。(3)虚拟性。 最本质的特征是多次性和对换性。 4.分页请求系统的硬件支持:(1)请求分页的页表机制;(2)缺页中断机构;(3)地址变换机构; 请求分段系统的硬件支持:(1)请求分段的段表机制;(2)缺段中断机构;(3)地址变换机构。 5.分页请求系统和请求分段系统。 6.页表项有:页号,物理块号,状态位P,访问字段A,修改位M,外存地址。 (1)状态位(存在位)P:用于只是该页是否已调入内存,供程序访问时参考; (2)访问字段A:用于记录本页在一段时间内被访问的次数,或记录本页最近已有多长时间未被访问,提供给置换算法在选择换出页面时参考; (3)修改位M:标识该页在调入内存后是否被修改过; (4)外存地址:用于指出该页在外存上的地址,通常是物理块号,供调入该页时参考。 7.区别:(1)在指令执行期间产生和处理中断信号。通常,CPU都是在一条指令执行完后才检查是否有中断请求到达。而缺页中断是在指令执行期间,若发现所要访问的的指令或数据不在内存时,便立即产生和处理缺页中断信号。 (2)一条指令在执行期间可能产生多次缺页中断。 8.在进行地址变换时,首先检索快表,试图从中找到所要访问的页。若找到,便修改页表项中的访问位,供置换算法选换出页面时参考。对于写指令,还须将修改位置成“1”,表示该页在调入内存后已被修改。然后利用页表项中给出的物理块号和页内地址形成物理地址。地址变换过程就此结束。 9.固定分配局部置换:所谓固定分配,是指为每个进程分配一组固定数目的物理块,在进程运行期间不再改变。所谓局部置换,时甚至如果进程在运行中发现缺页,则只能从分配给该进程的n个页面中选出一页换出,然后再调入一页,以保证分配给该进程的内存空间不变。 可变分配全局置换:所谓可变分配,是指先为每个进程分配一定数目的物理块,在进程运行期间,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增加或减少。所谓全局置换,是指如果进程在运行中发现缺页,则将OS所保留的空闲物理块取出一块分配给该进程,或者以所有进程的全部物理快为标的,选择一块换出,然后将所缺之页调入。 10.(1)系统拥有足够的对换区空间,可以全部从对换区调入所需页面; (2)系统缺少足够的对换区空间,凡是不会被修改的文件,都直接从文件区调入,对那些可能被修改的部分,在将它们换出时便须调到对换区,以后需要时再从对换区调入。 (3)UNIX方式。由于与进程有关的文件都放在文件区,故凡是未运行过的页面,都应从文件区调入。 11.当程序所要访问的页面未在内存时,便向CPU发出一缺页中断,中断处理程序首先保留CPU环境,分析中断原因后转入缺页中断处理程序。该程序通过查找页表得到该页在外存的物理块后,如果此时内存能容纳新页,则启动磁盘I/O,将所缺之页调入内存,然后修改页表。如果内存已满,则须先按照某种置换算法,从内存中选出一页准备换出,如果该页未被修改过,可不必将该页写回磁盘,但如果此页已被修改,则必须将它写会磁盘,然后再把所缺的页调入内存,并修改页表中的相应表项,置其存在位为“1”,并将此页表项写入快表中。 12.最佳置换算法,先进先出置换算法,最近最久未使用和最少使用置换算法,clock置换算法,页面缓冲算法。 13.当物理块数为3时:缺页次数F为8,缺页率f为8/12=6.7 当物理块数为4时:缺页次数F为10,缺页率f为10/12=0.3 14.(1)寄存器;(2)栈 15.在改进型clock算法中,还增加了一个因素,置换代价。选择页面换出时,既要是未使用过的页面,又要是未被修改的页面。把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页面作为首选淘汰的页面,由访问位A和修改位M可以组合成四种类型的页面。在进行页面置换时,可采用与简单clock算法相似的算法,其差别在于该算法须同时检查访问位与修改位,以确定该页是四类页项中的哪一种。 16.(1)页面置换算法;(2)写回磁盘的频率;(3)读入内存的频率 17.特点:(1)显著的降低了页面换进、换出的频率,使磁盘I/O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