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八下开学第一课:缅怀黄旭华,传承科学家精神-2024+2025学年初中主题班会优质课件.pptx
八年级历史下学期开学第一课:缅怀黄旭华,传承科学家精神2025
目录黄旭华院士的生平事迹01黄旭华院士的历史影响04核潜艇研制的艰难历程02总结与展望05黄旭华院士的精神内涵03
Part01PowerPointDesignPowerPointDesign------------------黄旭华院士的生平事迹
隐姓埋名30年1958年,黄旭华接到绝密调令,加入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从此隐姓埋名30年,远离家乡,全身心投入核潜艇事业,连父亲去世都没能回去。
他隐姓埋名30载,如同深海中的核潜艇,深藏于水底,肩负神圣使命,虽隐秘无声,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奉献了全部心血。少年立志学医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的乡医家庭,父母都是医生,他本计划学医,但目睹日军轰炸下的山河破碎,意识到医者只能救一人,强军方能护一国,于是立志投身国防事业。
在战火与动荡中长大的黄旭华,太渴盼祖国的强大,他放弃学医,转而考入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立下誓言:“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为国铸就“深海长城”黄旭华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让茫茫海疆从此有了中国的“钢铁蛟龙”,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70年12月26日,新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性核潜艇下水,进入首航试航阶段;4年后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战舰序列,被命名为“长征一号”,中国人自主研制的核潜艇留下了第一道历史航迹。从学医到投身核潜艇事业
Part02PowerPointDesignPowerPointDesign------------------核潜艇研制的艰难历程
当时我国面临苏联的技术封锁,核潜艇研制工作从无到有,从0到1,异常艰难。没有图纸模型,就四处搜集零碎资料,分析、整理并一点点推演;缺乏计算机,就用算盘、计算尺计算核心数据。
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经过艰难探索,终于把核潜艇设计的关键技术逐步厘清,成功突破了核动力装置和水滴线形艇型及操控设计等7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这些技术被形象地形容为“七朵金花”。01、面对“三无”困境面对浩瀚无边的报纸杂志和论文资料,黄旭华要求科技人员随身带上“三面镜子”,用“放大镜”扩大视野;用“显微镜”摸清实质;用“照妖镜”弃假存真,从零零碎碎、真假难分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这种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科学方法,为核潜艇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使我国核潜艇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缺乏先进设备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算出了几万个核心数据,还通过在船台入口处放置磅秤,对所有物件进行称重,精确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确保了核潜艇的建造精度。
这种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的精神,体现了我国科研人员在困难条件下的智慧和毅力,也展现了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的艰辛历程,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用“三面镜子”筛选信息03、用算盘和磅秤攻克难题技术封锁下的艰难起步
1988年,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黄旭华决定亲自随艇下潜。当时他已60多岁,面对深潜的巨大风险,他毫不退缩,最终成功完成试验,为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欣然题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表达了他对核潜艇事业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也体现了他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60岁高龄亲自下潜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这次深潜试验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也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试验成功的重大意义黄旭华亲自下潜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的士气,激励他们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核潜艇科研人才。
他的这种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我国核潜艇科研人员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为我国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激励科研人员亲历深潜试验
Part03PowerPointDesignPowerPointDesign------------------黄旭华院士的精神内涵
黄旭华一生忠诚于祖国和核潜艇事业,他隐姓埋名30年,全身心投入核潜艇研制工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全部心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他时刻准备着为国牺牲,这种忠诚于国家和事业的精神,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核潜艇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是我国核潜艇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柱。忠诚于国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