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查房_2课件.ppt

发布:2018-06-11约3.28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容量补足的指征: 四肢末梢由湿冷转为温暖、红润; 脉搏由快、弱转为正常、有力; 收缩压接近正常,脉压差大于30mmHg; 尿量大于20ml/小时。 3、止血: 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2)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3)手术治疗 (1)制酸药物的应用: 中和胃酸药:氢氧化铝凝胶60ml经胃管注入,控制胃内PH值在7.0;硫糖铝用冷生理盐水灌洗使出血暂时停止后,首日经胃管每2h给药12g,第二天每2h给药4g,第三天每4h给药2g,止血效果理想。 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300mg,雷尼替丁50mg,法莫替丁20mg iv):急性期应静脉给药。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2)去甲肾上腺素胃内灌注:8mg加入冷生理盐水100ml,每次30-50ml,经胃管注入,半小时1次,共2-4次。 (4)凝血酶:经胃管注入 (5)立止血 (6)内窥镜直视下止血 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2、有窒息、误吸 的危险 头偏向一侧 ,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通畅 3、体液不足 给于补液,对症处理,定时测生命体征 4、有坠床的危险 用护栏加以保护 1、恐惧、紧张 心理护理,稳定患者的情绪 鲍梅英 相关知识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治疗 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病史: 一、概念: 概念: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出血而言。 临床表现:呕血及/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改变,病情危重,如不及时诊治,常可危及生命,因此,及时的诊断,有效合理的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病死率8.0~13.7%。 部位与范围 临床上常见三种表现形式: 1、慢性隐性出血:肉眼不能观察到便血又无明显临床症状,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慢性显性出血:肉眼能观察到鲜红或咖啡色呕吐物或黑色的粪便,临床上无循环障碍表现 3、急性大量出血:肉眼观察到呕血、黑便或红色血便伴循环障碍,可出现低血压或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常见原因: 食管疾病: 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占25%)、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 胃、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占40-60%)、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15%)。胃癌、胃粘膜脱垂、胃粘膜下小动脉畸形 胆管、胰腺、肝脏: 胆道出血、壶腹癌、胰腺癌侵犯十二指肠,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性胃病 全身性疾病:过敏性紫癜,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液病。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剧烈呕吐、腹内压骤增 贲门、食管远端粘膜、粘膜下层纵向撕裂大出血 急诊内镜可发现 三、临床表现 (一)呕血与黑便: 一般来说幽门以下出血易致黑便,而幽门以上出血易致呕血 如出血量少,血液在胃内未引起恶心、呕吐,则全部向下排出呈黑便 如出血量大,在幽门以下血液反流到胃内引起恶心、呕吐,亦可产生呕血 有黑便者可无呕血,但有呕血的病人均有黑便 呕出血液的性质取决于血液在呕出前,是否经过酸性胃液的作用 粪便的颜色取决于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的长短 (一)呕血与黑便: 呕血前常有上腹部不适及恶心,随之出现呕血。 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呕吐物呈咖啡渣样,呕血的同时可致便血或黑便。 出血量大→鲜红或夹有血块 上消化道出血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柏油样便 出血量大→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 (二)周围循环衰竭: 头昏、心慌、乏力、站立性晕厥、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 严重患者呈休克状态: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压差变窄等。 (三)氮质血症: ①?肠道性氮质血症:出血后由于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在肠道中分解吸收引起,一次出血数小时内血中尿素氮即可增加,24~48h达高峰 (约10.7~14.3mmol/L),一般3~4天内降至正常。 ②肾性氮质血症:在严重失水和血压降低的情况下,由 于缺血、缺氧和低血容量、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 肾排泄功能均降低而产生氮质血症。特点:血尿素氮17.9mmol/L,无重复或持续出血情况下氮质血症持续4天或更长。 (四)贫血和血象变化 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在急性出血后3~4小时开始减少; 白细胞在出血后2~5小时升高,可达1万~2万;血止后2~3 天才恢复正常; 血小板略升高 但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如原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可不增高 (五)发热 出血24小时内发烧,多数在38.5℃以下,可持续3~5天。 发热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循环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与肠道积血、代谢产物吸收无关。 (六)其他:原发病的症状 上腹痛:反复发作的周期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