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9课《木兰诗》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发布:2025-02-26约1.88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9课《木兰诗》学霸笔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课前必备知识

(一)作者与作品

郭茂倩:北宋文学家,编有《乐府诗集》百卷,收录汉至唐五代乐府诗,为古代乐府诗研究重要文献。

《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与南朝《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全诗以五言为主,讲述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展现其忠孝节义与英雄气概。

(二)历史背景

五六世纪,北方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长期征战,与诗中木兰出征路线吻合。

作品反映了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百姓徭役繁重的社会现实,以及女性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担当。

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音字形

字音:

机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

可汗(kèhá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èi):马笼头。

燕山(yān):古代山名。

金柝(tuò):古代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云鬓(bìn):妇女的发式。

帖花黄(tiē):同“贴”,粘贴。

傍地走(bàng):靠近地面行走。

多音字:

卷(juàn):卷有爷名/juǎn:卷起。

强(qiǎng):强迫/qiáng:强大。

(二)文言现象

通假字:

“帖”同“贴”(对镜帖花黄)。

古今异义:

爷(古义:父亲/今义:祖父)。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词类活用:

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三、文章结构与主题

(一)叙事脉络

第一部分(1-3段):代父从军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出征;备马整装备,奔赴战场。

第二部分(4段):征战沙场

概括十年征战生活,突出战斗的激烈与环境的艰苦。

第三部分(5-6段):辞官还乡

拒绝封赏,归乡与亲人团聚,恢复女儿装束。

第四部分(7段):比喻赞美

以双兔为喻,暗指木兰女扮男装的智慧与平凡中的伟大。

(二)主题思想

人物形象:

塑造了木兰忠孝两全、英勇善战、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

深层内涵:

通过传奇故事,歌颂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独立精神,隐含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四、核心考点解析

(一)写作手法赏析

互文手法: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历经百战,幸存者凯旋,体现战争的残酷与时间的漫长。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对镜梳妆的连贯动作,展现其重归女儿身份的欣喜。

排比铺陈:

“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以急促节奏渲染战前准备的紧张有序。

“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通过家人的不同反应,烘托归家的喜庆氛围。

比喻与对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比喻,突出行军神速与木兰的矫健英姿。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手法,描绘边塞环境的艰苦,反衬木兰的坚韧。

(二)人物形象分析

刚柔并济:

刚:代父从军的果断、战场杀敌的英勇(“万里赴戎机”)。

柔:对父母的思念(“不闻爷娘唤女声”)、归家后梳妆的细腻(“当窗理云鬓”)。

精神特质:

忠孝两全:替父分忧,保家卫国。

淡泊名利:拒绝尚书郎职位,只求归乡。

五、课后习题精解

(一)课文内容理解

1.诗歌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详写:木兰从军的动机、途中思念家人、回家团聚等情节。

略写:战争过程和战斗场面。

2.如此详略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人物形象,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

3.“扑朔迷离”的典故出自哪里?

出自《木兰诗》最后一段,以双兔为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二)写作手法分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夸张和对偶,写出了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有何作用?

描写了战场的艰苦环境,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六、拓展延伸

(一)乐府诗特点

叙事性强:完整故事情节与人物对话(如问答形式推动情节)。

浪漫色彩:夸张手法(“关山度若飞”)与神话结尾(双兔比喻)。

民歌风格:口语化表达(“唧唧复唧唧”)与复沓句式(“问女何所思”)。

(二)木兰形象的现代启示

女性意识:突破性别局限,展现女性的社会价值。

家国情怀:个人命运与国家责任的统一,对当代青年仍具教育意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