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深井复杂条件下煤巷快速掘进支护参数调整可行性研究与应用.docx

发布:2025-02-17约1.43万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深井复杂条件下煤巷快速掘进支护参数调整可行性研究与应用

目录

一、内容简述...............................................2

(一)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2

(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

(三)研究目的及任务.......................................5

二、工程概况与地质特征分析.................................6

(一)矿井基本情况介绍.....................................6

(二)井巷掘进工程概况.....................................7

(三)地质构造特征分析.....................................8

(四)水文地质条件分析.....................................9

三、煤巷快速掘进技术现状分析...............................9

(一)国内外煤巷掘进技术发展现状..........................11

(二)现有煤巷掘进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12

(三)煤巷快速掘进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13

四、支护参数调整可行性研究................................14

(一)支护类型选择依据及特点分析..........................15

(二)支护参数调整原则与方法论述..........................17

(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支护参数调整策略....................18

(四)支护参数调整后的效果预测与评估方法..................18

五、现场应用实例分析......................................19

(一)试验区域选定及前期准备..............................20

(二)支护参数调整实施过程记录............................21

(三)应用效果评价与对比分析..............................22

(四)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23

一、内容简述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深井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巷快速掘进的支护参数调整问题,分析其可行性并寻求有效的应用策略。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深度不断加深,深井开采面临的地质条件愈发复杂多变,如高地应力、高瓦斯涌出、高渗透性等。这些复杂因素对煤巷掘进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传统的支护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巷快速掘进的支护参数调整问题。通过系统调研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不同支护参数对煤巷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支护参数来优化掘进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本研究还将研究支护参数调整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以验证所提出支护参数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本研究还将关注支护参数调整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为深井复杂条件下煤巷快速掘进技术的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期望能够为深井复杂条件下煤巷快速掘进支护参数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一)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炭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其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一直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深井复杂条件下煤巷快速掘进支护参数的合理调整,对于保障煤巷掘进安全、提高掘进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行业现状

当前,我国深井复杂条件下煤巷快速掘进面临着以下挑战:

(1)地质条件复杂:深井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岩性、水文、瓦斯等地质因素对煤巷掘进的影响较大,给掘进支护工作带来了巨大难度。

(2)支护技术滞后:传统的支护技术难以满足深井复杂条件下煤巷快速掘进的需求,支护效果不稳定,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3)掘进效率低:由于深井地质条件复杂,掘进速度缓慢,导致工期延长,成本增加。

发展趋势

为应对深井复杂条件下煤巷快速掘进的挑战,我国煤炭行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研发新型支护材料、支护工艺和掘进设备,提高支护效果和掘进效率。

(2)智能化发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