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简答题.pdf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
.
1、试述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鲁迅提出要用文学去揭示
社会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促进国民性的改造,《呐喊》《彷徨》即贯穿着清醒的现实
主义理性批判精神。
二,伤感的精神标记。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
苦闷,彷徨,伤感。问题小说有感伤的情怀,乡土小说诉说着乡愁,自述传讲着“零余者”
的故事,诗,散文,戏剧都不免渗透着感伤情绪。
三.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是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创造社的追求就是表现自我。
鲁迅的《野草》表达的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主观情怀。这一时期散文小品成就最显著,就因
为它适合表现作家们各异的个性。
四,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在鲁迅的开放的现实主义影响下,现实主义逐步发展成主流。
但相当多的作家向往浪漫主义,要求遭作品中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这不只反映在创造社“身
边小说”一类作家、作品上,在多数作家与各种文体上都有所体现;现代主义方法也有所表
现,如鲁迅、李金发不同特征的象征主义,创造社的潜意识揭示,新月派对中国现代新诗形
式的探索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五四创作方法多样化的局面。
2、试述五四文学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让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
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五四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此后的文学始终贯穿、体现着“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及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启蒙主题;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旧文学中
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二.五四文学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趋
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三.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亲密关系,自觉的借鉴,
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四.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
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
3、试概括鲁迅小说在主题和题材上的突破。
答:一是题材上的突破。鲁迅突破了传统小说过分追求离奇情节、非凡人物的偏向而转向描
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真相。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的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
材。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鲁迅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是深切同情的,看到农民们所遭遇到的苦
难,也洞察出他们的弱点和病态,理解他们精神上的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如《明天》
中的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仅在于寡妇丧子,更重要的是她周围一般人对于受苦人的冷漠以及
他处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得不承受的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在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有以深
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孔乙己》和《白光》,有以封建卫道士为
讽刺对象的《高老夫子》和《肥皂》,但鲁迅着力描写的还是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
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鲁迅小说在题材上的突破,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二是主题上的突破。鲁迅小说从《狂人日记》开始的反封建思路,在《呐喊》和《彷徨》
等其他篇中,从不同角度、侧面在延伸着。《孔乙己》、《白光》通过孔乙己和陈士诚的悲剧
命运,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明天》、《祝福》通过对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揭示,
深入而具体的写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药》、《阿Q正传》等作品写出了看客人的“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