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分型与介入治疗.pptx
冠心病的分型与介入治疗冠心病是当今全球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分型和治疗方法对预后有重要影响。本演讲将深入探讨冠心病的不同类型及现代介入治疗策略。作者:
目录冠心病概述了解基本定义、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冠心病的分型探讨临床分型与解剖病变分型系统。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介绍各种现代介入手段及其应用。治疗选择与效果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适应症及临床研究证据。
冠心病概述1定义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与坏死的一组疾病。2流行病学中国约有1100万冠心病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3病理生理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冠脉狭窄,血栓形成可导致急性闭塞,心肌缺血和坏死是最终病理结果。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不可控因素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性别(男性风险更高)家族史遗传因素可控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缺乏运动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胸骨后压榨感或憋闷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常由体力活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非典型症状上腹部不适咽部不适感呼吸困难过度疲劳出汗
冠心病的诊断方法心电图可检测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电活动变化。ST段改变、T波异常、病理性Q波是重要指标。心脏超声评估心室功能、室壁运动和心脏结构。可发现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和射血分数降低。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检查,直接显示冠脉狭窄位置和程度。可指导后续介入治疗方案。
冠心病的分型:概述稳定型心绞痛症状稳定,发作规律,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休息或硝酸甘油可缓解。1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不能完全缓解,预示急性冠脉事件风险。2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持续缺血和坏死,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存在冠脉狭窄和心肌缺血,但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相关检查中发现。4
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特点症状稳定,发作规律,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快速缓解。病理基础冠脉固定狭窄≥70%,心肌供需平衡失调。非破裂性斑块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治疗策略首选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他汀类、β阻滞剂。症状控制不佳者考虑介入治疗。预后评估预后相对良好,年死亡率约1-2%。需长期随访评估症状变化和药物疗效。
不稳定型心绞痛1临床特点初发心绞痛、加重型心绞痛或静息型心绞痛。症状更频繁、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2病理基础斑块破裂或糜烂,血栓形成导致动态性冠脉狭窄。血管痉挛也可能参与。3风险评估GRACE评分和TIMI评分可评估短期死亡风险,指导治疗策略选择。4治疗原则抗栓、抗血小板、抗缺血治疗。高危患者应早期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1临床表现持续剧烈胸痛,休息和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伴有冷汗、恶心等植物神经症状2分类ST段抬高型(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NSTEMI)3诊断标准心肌标志物升高,合并缺血症状或心电图变化4治疗原则开通血管,挽救心肌,STEMI需急诊再灌注治疗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75%隐匿发病率冠心病患者中约75%的缺血发作无明显症状3X风险增加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约3倍40%糖尿病合并率糖尿病患者中约40%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病变分型ACC/AHAA型局限性(10mm),管腔规则,偏心轻微,无钙化,无分叉ACC/AHAB1型管腔不规则,中度钙化,分叉病变,近端重度扭曲ACC/AHAB2型长度20mm,严重钙化,完全闭塞3个月ACC/AHAC型弥漫性病变,完全闭塞3个月,桥血管病变SYNTAX评分根据病变部位、特点计算总分,分为低危(≤22分)、中危(23-32分)和高危(≥33分)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概述药物治疗抗血小板、他汀类、β阻滞剂、ACEI/ARB、硝酸酯类1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2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适用于多支血管和特殊解剖结构病变3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饮食调整、运动康复、体重控制、心理干预4
冠心病介入治疗:定义与发展历程11977年Grüntzig首次实施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开创冠心病介入治疗新纪元21986年首次临床应用裸金属支架(BMS),解决急性闭塞和弹性回缩问题32002年药物洗脱支架(DES)问世,显著降低再狭窄率42015年至今全降解支架和药物涂层球囊等新技术应用,介入治疗更加精准化、个体化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球囊扩张术通过导管将球囊输送至狭窄部位,膨胀球囊使斑块压扁,增加冠状动脉内径。支架植入术在扩张后植入金属网状支架,支撑血管壁,防止弹性回缩和急性闭塞,维持血管通畅。术后管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控制危险因素,定期随访评估疗效。
药物洗脱支架vs.裸金属支架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旋磨术旋磨头镶嵌微小钻石颗粒的椭圆形高速旋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