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与应对》课件.ppt
气象灾害与应对欢迎参加《气象灾害与应对》专题讲座。本课程将系统介绍各类气象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时详细探讨监测预警系统和有效的防御应对措施。通过学习,您将掌握气象灾害应对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概述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员将全面了解各类气象灾害的特征与影响,掌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熟悉防灾减灾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主要内容课程内容包括气象灾害基本概念、类型与特征、成因与影响、监测预警系统、防御措施与应急响应、灾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涵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方法
什么是气象灾害?定义气象灾害是指由大气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如台风、暴雨、干旱等。这些现象超出正常气象变化范围,具有破坏性特征。特点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季节性、地域性和连锁性等特点。它们往往发生迅速,难以精确预测,影响范围广泛,可能引发次生灾害,造成综合性破坏。分类
气象灾害的类型(1)台风台风是热带海洋上产生的强大气旋系统,具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重破坏力。每年6-10月是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季节,台风中心附近风力可达12级以上,瞬时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3米。暴雨暴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达5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现象,可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我国南方地区暴雨多发,梅雨季节和台风期间尤为严重,短时强降水往往造成城市内涝。暴雪
气象灾害的类型(2)1干旱干旱是指长期降水不足,导致土壤和空气湿度异常偏低的现象。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干旱较为常见,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引发饮水危机。2寒潮寒潮是指大范围、强烈的冷空气入侵导致的剧烈降温天气过程。我国冬季寒潮多源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短时间内温度可骤降10℃以上,常伴随大风和降雪,对农业和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3大风
气象灾害的类型(3)雷电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具有高电压、大电流和瞬时性特点。我国南方地区雷电活动频繁,每年4-9月是雷电高发期。雷击可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损毁、森林火灾和电子设备损坏,是夏季重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冰雹冰雹是从雷暴云中降落的直径大于5毫米的球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冰块。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冰雹较为常见,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冰雹可瞬间毁灭农作物,损坏车辆和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霜冻霜冻是指气温降至0℃以下,水汽凝结成冰晶附着在地面和物体表面的现象。我国春末秋初的霜冻对农作物危害极大,可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受阻或死亡,特别是对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影响尤为严重。
气象灾害的类型(4)1高温高温是指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的炎热天气。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常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被称为火炉。高温可导致中暑、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农作物减产,电力供应紧张,以及森林火灾风险增加。2沙尘暴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降低的灾害性天气。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可导致空气污染、交通阻断、农作物埋没和人员呼吸系统疾病,影响范围可达数百公里。3大雾大雾是指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冬春季节大雾频发。大雾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可导致车祸、船舶碰撞和航班延误,同时也增加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
气象灾害的成因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是影响气象灾害的基础因素。我国地处季风气候区,海陆热力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交错分布,形成了多种气象灾害的自然发生条件。1人为因素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森林砍伐和过度开发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局地暴雨增强,水泥地面增加了洪涝风险,而植被减少则加剧了干旱和沙尘暴的发生。2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温升高使得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强降水事件增多;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沿海地区的风暴潮风险;气候系统紊乱使得气象灾害的预测难度增加。3
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地理分布气象灾害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多发,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频繁,西北地区干旱和沙尘暴严重,青藏高原雪灾常见,华北地区寒潮影响显著。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有所差异,需要针对性防御。时间分布气象灾害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夏季是我国灾害最为集中的季节,台风、暴雨、洪涝、雷电等多种灾害并发;冬季则以寒潮、暴雪为主;春季沙尘暴和霜冻较为常见;秋季则相对灾害较少。此外,气象灾害还受厄尔尼诺等气候周期的影响。影响程度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灾害强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