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早产儿护理查房[一].doc

发布:2018-10-13约3.2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早产儿护理查房 12.8.6 病史介绍 XX之子:孕28+周,12.7.18顺产娩出,出生体重1300克,APgar评分9-10,入室后即按早产儿常规处理,羊水清,脐带胎盘正常,母胎膜早破4天,母产前发热37.5℃。拟“早产,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感染”收入室暖箱中保暖,生后不久即出现呻吟、气促予呼吸机应用,固尔苏气管内滴入。按早产儿常规护理,禁食补液,抗生素预防性应用。 早产儿概念 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的婴儿统称为低体重儿。此外,将出生体重在1000~1499g之间的早产儿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g 早产儿特点 外观 哭声弱,皮肤红、嫩,多毳毛,头发短而软,前囟宽大,耳廓软骨发育不全,指(趾)甲未达指(趾)端,足底纹少,男婴睾丸未降入阴囊,女婴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体重 早产儿出生后第一周的生理性体重减轻可下降10%~15%,超低体重儿的体重下降可增加到20%,一周后,早产儿体重开始恢复,至2~3周末恢复至出生体重,若早产儿患有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营养供给不足,则生后早期的体重增加缓慢甚至下降。 体温 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更不完善,棕色脂肪含量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故产热少散热多,更易发生低体温。又因汗腺功能差,故在高温环境中易引起发热。 呼吸 早产儿呼吸中枢不成熟,表现为呼吸浅快,不规则或呈周期性,呼吸暂停(呼吸停止达20秒,伴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循环 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关闭常延迟,常可导致心肺负荷增加,引起充血性心衰,肾脏损害以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消化 早产儿吸吮力弱,吞咽功能差,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更易引起溢乳、呛奶而窒息。各种消化酶不足,胆酸分泌少,消化吸收功能差。因此早产儿更易出现喂养困难和营养缺乏。因肝酶的活性不完善,生理性黄疸持续较久且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肝糖原储存少、蛋白质合成不足,常易发生低血糖和低蛋白血症。 免疫 早产儿的免疫功能比足月儿更差,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且病情重,预后较差。 神经 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善,拥抱、握持、吸吮、觅食反射均不敏感。恶心、呕吐发射差,可因无力呕出呕吐物而发生窒息。 早产极低体重儿,由于各系统、器官在生理、解剖等方面的不成熟,易在医疗、护理上出现众多问题,超低体重新生儿的特点更为突出,在保暖、营养、喂养及预防感染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是护理和监测的重点。首先谈谈体温的护理。 护理问题: 体温调节无效 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少、散热多等有关。 护理目标: 保持体温正常。 护理措施: 保持体温衡定:极低体重儿,体表面积大,皮肤等热量极易丧失,体内棕色脂肪少,产热很不足,因此一旦娩出,保暖是非常重要的,应立即将已准备好的温暖、干燥、柔软的毛巾将其体表水分迅速吸干,即放入预热好的暖箱中,暖箱温度调节至35—36℃,相对湿度调至70%~80%,给以中性温度(即该环境温度要保证体温恒定,腹壁皮肤温度保持在36.5℃,肛温37℃,且耗氧量最小)。 加强体温监测,严密监测体温变化,用皮肤控温探头随时监测体温,使体温保持在36.5℃~37.5℃,每4小时常规测体温一次,并根据体温变化调节暖箱温度。 环境温度对早产儿能量消耗影响较大,皮温降低1℃,热卡需增加10%~15%,因此,治疗和护理操作均应集中进行,动作轻柔,使暖箱开放时间限制在最短时间内。 护理评价: 保持体温正常。 由于早产的极低体重儿胃肠道分泌、消化吸收、胃肠动力及免疫功能极不成熟,肠内营养不易耐受,因此,一开始均行静脉营养,2-3天后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肠道营养,下面谈谈静脉营养及肠道营养的护理。 护理问题: 喂养困难 与吸吮、吞咽、消化吸收功能差有关。 护理目标: 患儿消化吸收良好,无潴留。 护理措施: 静脉营养期间,遵医嘱,严格控制静脉补液速度,液量均衡输入,以防高血糖。 加强巡视,保持补液通畅,防止液体外渗。 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并每班做好补液情况的交接班。 肠道营养开始时,以鼻饲管喂养,以新鲜的母乳为好,喂乳量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及耐受力而定,原则上以不发生胃潴留及呕吐为宜。 早产儿喂乳量与间隔时间: 出生体重(g) 1000 1000~1499 1500~1999 2000~2499 开始量(ml) 1~2 3~4 5~10 10~15 每天隔次增加量(ml) 1 2 5~10 10~15 哺乳间隔时间(h) 2 2 2 2 肠道营养期间,要仔细观察呕吐及腹胀情况,以防发生NEC,如发觉有腹胀、呕吐,应予禁食,并汇报医生和积极处理。 鼻饲喂养期间,每次注奶前抽取胃内剩余奶,如剩余奶量奶量的1/2,则予禁食一次,注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