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大一下)全息照片预习报告.doc

发布:2018-07-04约1.3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 验 预 习 报 告 姓 名:王航 班 级:F0703028 学 号:5070309025 同组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原理 1.全息照相与全息照相技术 照相是将物体上各点发出或反射的光记录在感光材料上,由光的波动理论知道,光波是电磁波,一列单色波可表示为 式中A为振幅,??为圆频率,λ为波长,??为波源的初相位。一个实际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波比较复杂,但是一般可以看成是由许多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波的叠加 因此任何一定频率的光波都包含着振幅A和相位 两类信息。光在传播过程中,借助于它们的频率、振幅和相位来区别物体的颜色(频率)、明暗(振幅平方)、形状和远近(相位)。 普通照相是通过成像系统(照相机镜头)使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材料上的感光强度只与物体表面光强分布有关,因为光强与振幅平方成正比,所以它只记录了光波的振幅信息,无法记录物体光波的相位差别。因此普通照相记录的只能是物体的一个二维平面像,缺乏立体感。 全息照相不仅记录了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波的振幅信息,而且把光波的相位信息也记录下来,所以全息照相技术所记录的并不是普通几何光学方法形成的物体像,而是物光光波本身。它记录了光波的全部信息,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将所记录的全部信息完全再现出来,因而再现的物像是一个逼真的三维立体像。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是以波的干涉为基础,所以除光波外,对其他波动过程如声波、超声波等也都适用。 2.全息照相的基本过程——记录和再现 (1)全息照相记录过程的原理——光的干涉 利用干涉的方法,以干涉条纹的形式就可以记录物光的全部信息。干涉图样的形状反映了物光和参考光之间的相位关系。干涉条纹明暗对比程度(称为反差)反映了光的强度,干涉条纹的疏密则反映了物光和参考光的夹角情况。 (2)全息照相再现过程的原理——光的衍射 我们知道人之所以看到物体,是因为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波被人的眼睛所接收。所以,如果想要从全息图上看原来物体的像,直接观察是看不到的,而只能看到复杂的干涉条纹。要看到原来物体的像,必须使全息图再现原来物体发出的光波,这个过程就称为全息图的再现过程,它所利用的是光栅衍射原理。 全息图再现的被摄物体是一幅完全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因此,当我们移动眼睛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时,就好象面对原物体一样,可看到原来被遮住的侧面,图4就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一张全息图时的立体效果。 原始数据记录表 光程及光程差: 物光光程(cm) 参考光光程(cm) 光程差(cm) 1 2 3 平均值 2.光强: 物光光强(mV) 参考光光强(mV) mV) 光强比 曝光时间(s) 3.显影时间: 定影时间: 4.?? 显影液型号: 定影液型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