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pdf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第1页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两位大家,他们的豪放词都具
有豪迈大气、感伤现实的特点,为宋词境界的扩大和词体的发展做出
了创造性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
术成就,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轼首先
奠定了豪放词派的始基,辛弃疾继而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确
立了“豪放一派”。他们在词作的风格、境界的开拓、心灵世界的表
现等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际
遇、立场、个性的不同,他们的豪放词作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特点。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正如胡寅先生所言,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
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这说明他以豪放的感情,坦荡的
胸怀,拓展了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缠绵的
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而辛弃疾“大声镗鞑,小声铿�,横
绝六合,拍空万古。”也突破了以纤艳柔脆的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
所开创的豪放之风。因此,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性和继承性。
1.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旷达的艺术风格
东坡词和稼轩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自我对生
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这种
豪情壮志,决定了二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同于前的创作风格。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
豪杰!”,词人借那奇伟壮丽的风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
来表达不畏政治困厄、道路险阻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了词人开阔爽朗
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同样,辛弃疾在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千古
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第1页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第2页
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人也借滚滚不尽的长江水,追缅往事,遥想将来。赞扬了杰出的英
雄人物,表现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强烈信念。豪情壮志,表露无
遗。这正是苏、辛词共有的豪情激越的艺术风格。
2.苏、辛词中都浸染着感伤之情。
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际遇的原因,都使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浸染
着一种感伤之情。即使他们的心态可以超脱、可以飘逸,但家国之觞
始终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苏轼生活在内外交困、对外求和苟安的北宋,诗人仕途不顺,
“乌台诗案”中险遭杀身之祸。国难未解,壮志未酬,这使苏轼心中
难免有着感伤情怀。但这并不与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相违背,是人生
遭遇苦难后必然会产生的情感。即使豪爽如苏轼,也会发出这样的感
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
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样是由于政治影响,南宋政局更加混乱,一身才能的辛弃疾未
能被任用还屡遭诬陷,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只能悲歌慷慨,将壮志难
酬之气寄托于词作之中,例如在《锦帐春・席上和杜叔高》中诗人感
慨到:“春色难留,酒杯常浅。把旧恨、新愁相间。”
3.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丰富了词的内容。
苏轼的词,在继承唐五代婉约缠绵风格的同时,“将传统的表现
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
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